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甲骨文中,“友”为二手相依,我们推测它的本义应是互相帮助。基于这个本义,“友”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它的范围包括兄弟相友、君臣相友、朋友相助,因而“友”观念指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说的交友之道,当然交友之道也是儒家友朋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时期的“友”与君臣联系更为紧密。“善兄弟为友”指的是兄弟之间的友爱,而“君臣相友”则反映了“友”为君臣之道,甚至可以说师友为君臣之道。儒家学者对“君臣相友”的内容谈论较多,从《郭店楚简》到孟子、荀子,从荀子到《白虎通义》与二程。在君臣志于道的基础上,除了在礼节上讲求君臣有序,君与臣还是相友关系,“友者,所以相有也”。在“友”的内涵下,友为君臣之道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这项内容几乎是历代思想家著述的重要内容,从先秦到明清,“君臣相友”的思想从未间断,它不仅赢得了继承,并且时而散发出更加绽新的活力。“君为臣纲”认定了君臣有序,“君臣相友”则是志于道下的君臣以义相合,二者紧密配合,缺一不可。若有人问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硕果,“君臣相友”与君臣有序相结合的治道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个理想的治政原则下,“君臣相友”衍生出君使臣以礼、君臣以敬为主等规则,“君为臣纲”派生出人臣不显谏、臣事君以忠等规范,众多君臣之礼也由然而生。自《郭店楚简》提出“友,君臣之道”、“君臣义生言”的观点之后,继而孟子有“师、友、事”的看法,《白虎通义》则主张“君之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到了宋代,程颐说君臣“同治天下”、君臣以敬为主,而黄宗羲称臣“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以上主张皆可以归纳为“友”观念在君臣一伦中的体现。何心隐曾高度赞扬“君臣相师,君臣相友”的历史现象,但他认为三代以后已难重现“君臣相师,君臣相友”的理想局面,他说“春秋以道统统于仲尼”,三代以后天下已统于友朋,因而他提出了“君臣友朋,相为表里”的思想,可谓深谙儒家旨要。在兄弟一伦中,“友”观念体现为“善兄弟为友”,若加以详细分析,它可阐释为兄友弟敬或兄友弟悌。在人们常说的朋友一伦中,交友之道的内容则更加丰富了。在第一章中,作者对“友”字的本义及其内涵作了简要分析。“友”的本义为两手相助,有互助义。在这个原始含义下,“友”可应用于兄弟、朋友之间。作为伦理规范讲,在家庭内“友”是兄弟之间的相处规范。若具体到兄与弟,“友”则包含了兄“友”与弟“悌”。“悌”的内容比较特殊,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中,尊贤良被阐释为友行,显示了“友”在师友、君臣之间所蕴藏的内涵。作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友朋关系还具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存在患难相死的朋友之道,侠义之风畅行不衰。二是在儒者的生活中,“同悦而交,以德者”与“尚友”的理想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志同道合的交友观。孔子的“友”观念奠定了儒家朋友—伦的基本内涵。“友直、友谅、友多闻”等品质是朋友的道德品格,“切切偲偲”、“言而有信”是朋友间的相处规范,“以友辅仁”则是友朋之道的归宿。孟子承继《郭店楚简》“同悦而交,以德者”的观点,提出了“友其德”和“尚友”的主张。荀子说“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荀子认为选择朋友要以道为原则,应十分慎重,“隆师而亲友”也是荀子友朋观的显著特征。在交友方面,《白虎通义》提出了“近则正之,远则称之,乐则思之,患则死之”的实践主张。程颐将朋友讲习看作天下最值得喜悦的事情,程子说“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朋友间主敬也是其显著特征。李贽认为以利交接之人算不得朋友,“言友则师在其中”的说法应是李贽首次提出,李贽认为师友是统一的。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君臣相友”思想。“友,君臣之道”是《郭店楚简》友朋观的突出体现。孟子指出君臣之间可由“友”扩展为三种关系:师、友、事。荀子赞同“从道不从君”的古训,他说谏争辅拂之人是社稷之臣、国君之宝。《白虎通义》提出了“君为臣纲”的君臣思想,但《白虎通义》又说:“君之与臣,无适无莫,义之与比”,可见它也继承并发展了“友,君臣之道”的主张。二程认为君臣合力为天下之天下,在这个前提下,二程犹为重视君臣之义,他们认为君臣各有其职责。何心隐的友朋观具有社会实践意义,他期望以师友关系集聚力量,发挥以下致上的作用,从而实现友朋之道。他提出的“交尽于友”、“君臣友朋,相为表里”等观点是之前的儒家学者鲜有提及的。在遵循孟子王道思想的同时,黄宗羲明确指出了君臣当以天下万民为事,以天下为事,则臣为“君之师友”。在第四章中,作者尝试探寻友悌的现代价值。君道本于天、民是儒家的思想传统,君臣同治天下是君臣相友的前提,而同治天下则以保民、利民为本。在家庭内,慈孝友悌维系着家族的和睦兴衰;在社会中,“悌”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人际关系的和谐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尊重。重道义是历代儒家学者提倡的交友之道,好的朋友是成就德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