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运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定量研究椎间盘退变与其上下缘椎体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 2.评估终板水肿在不同类型终板退变尤其是混合型中分布情况,评估终板硬化在各型终板退变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 1.搜集28名患者(共90个椎间盘)进行3.0T DCE-MRI扫描,将病人L1-L5椎间盘根据Pfirrmann分级分为正常组(共41个椎间盘)及退变组(共49个椎间盘),测量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定量参数:血液渗透到血管外间隙速率(Ktrans)、血容积(BV)、血流速(BF)。 2.276名下腰痛患者行1.5T腰椎MRI检查,三名放射科诊断医师通过磁共振T1WI、T2WI及T2WI-FS图像对终板退变进行分型,单纯终板水肿为ModicⅠ型,单纯终板脂肪变为ModicⅡ型,单纯终板硬化为ModicⅢ型,终板改变同时有水肿和脂肪信号且水肿信号为主,则为ModicⅠ-Ⅱ型,终板改变同时有水肿和脂肪信号且脂肪信号为主,则为ModicⅡ-Ⅰ型,因此,混合型终板退变可以分为七型:ModicⅠ-Ⅱ,ModicⅡ-Ⅰ,ModicⅠ-Ⅲ,ModicⅢ-Ⅰ,ModicⅡ-Ⅲ,ModicⅢ-Ⅱ,ModicⅠ-Ⅱ-Ⅲ。同一时期内276名患者中有52名患者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回顾性评估终板硬化在终板退变中的分布特点。 结果: 1.正常组椎间盘上缘椎体Ktrks、BV、BF三者均值分别为(0.0371±0.0102)min-1,(4.89±1.14)ml/100ml,(5.93±1.28)ml/min/100ml,下缘椎体三者均值分别为(0.0402±0.0116)min-1,(5.21±0.98)ml/100ml,(6.12±1.24)ml/min/100ml;退变组椎间盘上缘椎体Ktrans、BV、BF三者均值分别为(0.0313±0.0107)min-1,(4.12±1.28)ml/100ml,(4.91±1.55)ml/min/100ml,下缘椎体三者均值分别为(0.0327±0.0129)min-1,(4.04±1.19)ml/100ml,(4.89±1.32)ml/min/100ml。统计分析发现:(1)正常组椎间盘上缘椎体与下缘椎体的三个定量参数Ktrans、BV、BF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2.52、-1.36、0.68,P>0.05)。(2)退变组椎间盘上缘与下缘椎体的三个定量参数值Kttans、BV、BF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59、0.32、0.069,P>0.05)。(3)正常组椎间盘与退变组椎间盘邻近椎体的三个血流定量参数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3.79、3.80、3.83,P<0.05)。 2.(1)终板水肿2760个终板中,302个终板有终板信号改变,82个终板为混合型改变,混合型终板退变中,92.7%显示有终板水肿改变,ModicⅠ-Ⅱ及ModicⅡ-Ⅰ所占比例最大。 (2)终板硬化52个病人同时行CT及MRI检查,520个终板中,93个终板显示终板退变。34个终板在CT图像上显示终板硬化,这其中分布为:11.8%为ModicⅠ型,20.6%为ModicⅡ型,2.9%为ModicⅢ型,64.7%为混合型终板退变。 结论: 1.DCE-MRI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变椎间盘上下缘椎体较正常椎间盘上下缘椎体血流灌注减少,椎间盘退变与其上下缘血供减少有极大相关性。 2.终板水肿在混合型终板退变中占据最大的比例,尤其是ModicⅠ-Ⅱ型及ModicⅡ-Ⅰ型,终板硬化不仅仅代表着ModicⅢ型,可以存在于各型终板退变中,尤其是混合型终板退变,这可能是由于反应性新生骨矿物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