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当代幸福感研究在研究对象、理论建设、测量手段等方面发展迅速,研究对象也日益广泛,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把占我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牧民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却较为鲜见。建国60年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11个1号文件,关注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农”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定时期内农牧民的收入稳步增加,与此同时农牧民也感觉到生存的压力,人口、耕地、牲畜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现有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亟待改进、提高等各种问题摆在农牧民面前。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本研究旨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农牧民幸福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进行研究,为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中部的锡林郭勒盟、东部的通辽市三地随机抽取400名农牧民作为被试,采用文献法、问卷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自编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农牧民幸福感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牧民幸福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一般,处于适中水平;第二,农牧民幸福感在年龄、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家庭人口数量、婚姻状况方面有差异。农牧民幸福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家庭人口数量在3口到6口人之间的农牧民幸福感水平较高,这说明家庭结构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牧民的幸福感有明显影响,农民的幸福感水平高于牧民。第四,农牧民幸福感与整体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第五,以幸福感为因变量,整体生活满意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发现,整体生活满意度对幸福感的解释量为14.4%,表明整体生活满意度对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