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古已有之,至明代则臻鼎盛,无论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皆竞相传送,因而明代人自称民歌为“我明一绝”。但是明代民歌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尤其与明代散曲的发展轨迹展示出相对的共时性,因此考察明代民歌与散曲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本文以冯梦龙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为切入点,对明代民歌与散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研究民歌与散曲在明代繁荣的情况,探究了“民歌”这个词语在历史上的流变、民歌在明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和《挂枝儿》《山歌》相关联的冯梦龙民歌理论,同时分析了民歌与散曲在明代并行发展的轨迹。 第二章具体考察明代民歌与散曲共时性发展的情况,这一章以《挂枝儿》和《山歌》中的作品为线索,首先考察明代民歌对散曲的产生及其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其次对明代民歌与散曲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明代民歌与散曲在曲牌、篇制、精神风貌、题材、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并引入几例作家个案进行研究。 第三章将明代民歌放到雅俗文学互动和晚明文艺革新思潮的背景下进行再观照,主要研究明代文人的通俗文学观和散曲理论,以及明代文人创作拟民歌[挂枝儿]、[锁南枝]等的情况,研究文人对待民歌与散曲所产生的雅、俗分野,并从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分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明代文坛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