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析字是一种最具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它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语用价值。但是,纵观现存的文献,与学术界对隐喻、借代、反语等的研究相比,对析字的关注尚少,且多停留在静态描写,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理论的层面来研究析字,更难觅深邃的成体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语用-认知的角度,致力于阐释析字生成和解读的动态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Model-based Pragmatic ReasoningTheory)和“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为基础,提出了MA模型,对《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析字的生成和解读过程进行动态研究,力求为析字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深化人们对析字的认识,有助于文学欣赏。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搜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析字的来源、定义、分类和其与相关术语的区别,然后总结了前人从修辞学、词汇学、翻译、教学等视角对析字所做的研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MA模型,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MA模型下析字生成和解读的分析”,运用MA模型分析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三类析字—化形析字、谐音析字和演义析字—生成和解读过程。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主要贡献:从语用-认知视角对析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和“顺应论”基础上提出MA模型,并运用此理论框架阐释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析字生成和解读的动态过程。同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几点期待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