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江淮流域一次暴雨过程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NCEP/NCAR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6月20-21日江淮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发现本次暴雨发生在典型梅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500hPa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呈现稳定的“双阻”型,中纬度为平直西风,且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向暴雨区输送一股一股的冷空气,中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3°N附近。此外,来自南海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高分辨率的LAPS资料显示,850hPa在20日21时32.5°N附近出现一条准东西向的西南风与西北风构成的β中尺度切变线,22时出现降水,并随时间逐步增大,之后切变线维持在32°N-32.5°N之间,21日06时随着切变线的南压,降水减弱南压,在该切变线的西部,自21日03时起,高原东部30°N-32°N,113°E以西有倒槽东伸,在21日09时形成β中尺度低涡,该低涡在21日14时减弱,但东伸的倒槽依然存在,在低涡形成时,降水明显加大,当低涡减弱时,降水减弱并处在低涡的外围。   为了进一步研究本次暴雨发生的物理机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较为成功地模拟出β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生成、消亡以及整个变化过程,揭示了本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的形成发展与降水的关系。   对流层低层0.5PVU的位涡边缘带状大值位涡的发展是本次β中尺度切变线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初始时刻大尺度的大于0.5PVU的正位涡场为切变线暴雨提供了背景场,低层的切变辐合以及非绝热加热,导致了正位涡的增长,使低层正涡度加大引起降水加强。低层的正位涡通过上升运动向上传递,高层正位涡出现,高层位涡正异常又可导致低层的位涡进一步加大,从而更有利于降水的发展。水汽通量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的辐合为β中尺度切变线以及低涡降水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很有利的水汽条件。   由地形模拟试验得出,本次大别山β中尺度低涡的形成与地形无关,主要是由对流层高层正位涡异常引起的,但是有无地形对低涡的维持有很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最不利于降水及低涡的发展与维持,当地形具有大别山的坡度时,尽管地形较低,但仍有利于低涡维持以及降水的加强,升高地形并维持原有的坡度也有利于降水及低涡的发展。地形坡度的存在更有利于气流在低层的辐合以及上升运动的发展,气流辐合上升引发降水,由降水产生的非绝热加热有利于高层正位涡的维持,从而更有利于低涡及降水的维持。   在低涡降水阶段,实况与模拟均可看出在低涡附近一般有两条雨带存在,一条在低涡中心附近,另一条在低涡中心的南部。低涡降水过程中由于低层暖湿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绝热冷却,使得等θse面下凹,激发出重力惯性波,从而导致锋前多条雨带的生成。辐合锋生以及变形场锋生对两支雨带的维持起不同的作用。此外,多雨带的形成还可能与大气的惯性不稳定和湿斜压性有关。
其他文献
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的人才。具体的要求:具备开阔的视野,有着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了解国际商法,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在此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运用基
边界层作为地面与自由大气的过渡带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边界层湍流结构尤其是夹卷层的湍流特征,是边界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加深对边界层的认识以及研究边界层参数化具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同样的道理,教育也是如此。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创新教育?笔者在此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人们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或者是发现一个不常见的特殊现象的时候,必定会被深深地吸引,从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
2014年是《新闻与写作》创刊30周年。在刊物的而立之年,我们尤为感激曾经给予《新闻与写作》大力支持的新闻界前辈、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在过去的30年里,是他们对真理
为了验证某铸造企业新建的通过式无损检测自动线辐射屏蔽措施的防护效果,分析和评价其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状况,对其工作场所射线辐射剂量及其作业人员年接触剂量水平的现
Mammalian olfactory systems have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sense and identify various trace odorants.Taking advantages of cell culture and micro-fabrication tech
学位
本文利用1961年-2014年Hadley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NECP/NCAR逐日风场、比湿、高度场、垂直速度等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
本文采用NCEP/NCAR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一年的(2008年10月14日~2009年10月13日)NOAA/NCEP全球预报系统(GFS)每日4次的逐3小时的180小时(位势高度场、温度场、uv风场)的预报结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最近气候动力学方法的预测结果在业务预测中越来越多的被参考和应用。由于区域气候模式具有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