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察中的澄清及保护措施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社会已认识到停止一切核武器试验和一切其它核爆炸,可限制核武器的发展和质量改进,并可遏止新型先进核武器的发展,从而构成核裁军和全面不扩散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注意到,有意见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即CTBT)条约可促进对环境的保护。现场视察(OSI)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任何缔约国是否违反条约进行了核爆炸这一事实进行检查的国际性活动。由于其对被视察缔约国的强入侵性和技术上的复杂性,因而也是CTBT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现场视察作为维护条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是随着CTBT的签署和即将生效,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然而,条约中启动现场视察的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申请国所能提供的技术资料来源广泛,且绝大多数资料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多解性,其结果带有很大的可能性和推测性,因此,不排除缔约国中可能对资料的误判,随意启动对我国进行现场视察。同时,由于现场视察既是最终、最有效的核查手段,也是最易侵犯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径。因此,开展现场视察的对策研究,其中包括澄清以及限制准入区的划分等,既是条约赋予各缔约国的权利,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需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笔者有幸加入我国的核试验队伍,一直从事地下核试验地质及核爆炸效应的研究工作,参加传统方式地下核试验近×××次,从而对该方面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尤其是自1996年以来,按照总装备部赋予我部的任务,笔者参加了我国禁核试核查技术研究、我国针对联合国禁核试核查技术秘书处组织的现场视察操作手册制定的提案及其对案研究,以及现场视察技术在我国核试验场应用的研究成果——各种技术的有效性以及我国的承受能力,已为操作手册我国前方谈判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各种提案和对案的研究成果,已在初步完成的操作手册中得到体现,体现了我国的关切,维护了我国家利益。根据导师的指导和本单位的科研试验任务,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按照所学的专业领域,笔者选择了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现场视察技术对策及保护措施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我国核试验场地质条件基础上,从CTBT规定的现场视察技术方法入手,研究我国地下核爆炸地质效应及其特征,了解“家底”,同时,研究OSI技术方法在我场区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可能给出的各种数据、图像和资料,从技术方面进行澄清,对可能获取我试验场军事机密的探测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并通过条约赋予被查国的权利以及其他保护措施加以限制。经研究,主要在以下7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1)研究表明,试验场地质条件不仅决定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生成类型及其特征,而且决定试验工程的方式和地面布局。场区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岩性及其产状、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及其赋存条件、场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规律等,本文对此作了现场研究和实验测试、分析,为现场视察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地质资料。 (2)与世界上有核国家相比,我国在硬岩介质中进行的地下核爆炸,其地质效应类型及其特征有较大的不同,如美国的试验场介质为软岩,零后则形成地面“弹坑”。通过核爆后现场调查、测量和地球物理探测,获得了近10种地下核爆炸效应图像、数据和资料。主要包括地下核爆炸空腔的埋深、形状和几何尺寸、空腔内物质随时间变化的电性特征及地质解释;地表放射性泄漏机理、泄漏放射性核素种类、泄漏量率及污染范围;地表地质破坏形式、破坏区域和特征;核试验工程遗留的铁磁性物质以及核爆炸对岩体的破坏造成的地表磁异常;核爆后短期内地表热异常的存在、异常幅度、范围及持续时间等。 (3)在现场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我国场区地下核爆炸地质效应模型,并将与现场视察有关的核爆炸效应划分了三种类型:一是短期效应,持续时间大于一个月。包括余震、泄漏放射性氙气体等。二是中期效应,持续时间大于六个月。包括地表剥裂引起的地面变化、半衰期为35天的37Ar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等。三是长期效应,持续时间大于一年。包括空腔及烟囱、地下放射性残留物以及地下水污染等。 (4)根据OSI技术方法,本文列举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仪器设备、生产厂家、型号、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结合我国使用这些技术进行实际探测的效果和成果,逐一分析了各技术方法在我国场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分析认为,在核爆后一个月内有效的技术方法包括:在大面积搜索阶段,针对地面变化而开展的地表和空中宏观视察技术,用于检测地表放射性泄漏气体的车载γ搜索技术及核爆炸余震监测技术等;在爆区、爆心定位阶段主要有,地表红外测温技术、磁场测绘、透地雷达测量、瞬变电磁法探测空腔技术、非放射性气体探测技术等;在取证阶段,γ测井技术、钻探取样及放射性核素分析技术等。而有效性差的技术方法有,重力场测绘,主动地震探测空腔技术与爆区电导率测量技术等。 (5)在对我国地下核试验场区的地质条件、核爆炸效应及OSI技术方法在我场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联合国军控核查现场视察操作手册的制定,同步开展了操作手册对策研究。 (6)研究表明,我国地下核爆炸零后效应是显著的,然而绝大部分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是明显的。同一效应不同时期不仅具有理论上可分析的依据,而且具有实践上可探测的客观数据,这一特征为现场视察中的澄清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别给出了试验区地表破坏及工程痕迹、核爆区不同时期地物色调(地表景观)的变化、由天然地震(非核试验)造成的地表破坏、试验区地表放射性异常、地表温度异常、重力异常、地下核爆炸空腔的存在等7种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区分依据。如新老爆点核爆空腔的区分依据是,在我国及相似我国竖井核试验场地质条件下,核爆后较短时间内(如×××个月),核爆空腔未充水之前,空腔内充填空隙度大且温度较高的顶部坍塌碎石块,此核爆空腔相对周围自然介质在几何形态和电性方面呈类球体高阻异常;核爆后较长时间(大于×××个月),地下水回归并充填在由松散碎石块杂乱堆积构成的大空隙空腔内,充水之后的空腔,其电性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低阻异常。 (7)在现场视察期间,本文分类提出了我场区应保护的对象和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围绕着隐蔽油气藏等进一步的勘探还存在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
期刊
数字图像处理是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或应用需求的一种行为,而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几何量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地处理和测量反映被测量信息的图像,精度
勘探实践表明,苏北盆地存在着数量可观的未熟、低熟油,为油气勘探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由于传统的油气生成理论对未熟、低熟油的生排烃机理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对这种特
期刊
由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势评价研究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目前评价砂土液化势的各种方法大多是建立在室内外试验基础上的确定性评价方法.对于尾矿库这种构成复杂且具
三分量感应测井的响应模拟采用了棱边有限元法和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棱边有限元法将场分量定义在单元的棱边上,解决了传统节点有限元法不能准确模拟导电媒质分界面场分量连续
边坡稳定性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是目前工程中非常常见及复杂的课题,而今许多重要工程需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环境中进行,对各种各样的高陡边坡进行人为开挖,对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
南洞暗河流域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蒙自县、开远市和个旧市所辖区域,出口位于开远盆地东南侧边缘,是我国南方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和年最枯水资源大于1亿立方的四个超
本文主要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对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储层的精细表征、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已开发油田,特别是长期注水开发的油田,地下流体分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