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位波动带内软土性状与变形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城市不合理建设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同时还引起海平面相对上升。除压缩开采量外,加快地下水人工回灌,对减轻地面沉降具有显著效果。开采与回灌地下水、降雨和潮汐等作用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大幅波动。在地下水位反复下降与回升的状况下,软土层处于软塑到流塑状态,会发生明显的沉降变形与可能的回弹变形。   本文以上海地区滨海相沉积软土为研究对象,针对沿海地区地下水位大幅波动的特性,以“水位波动作用下软土的变形强度特性”为核心,通过原位力学试验、固结-渗透联合测定试验和水位波动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位波动带内软土的变形、强度以及渗透特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基于现场钻探、静力触探试验、预钻式旁压试验、扁铲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及现场注水试验等原位测试资料,综合分析了上海地区滨海相沉积软土的原位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浅部滨海相沉积软土的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压缩性高而透水性差,是工程设计施工关注的重点地层。   (2)对K0固结仪进行了改装,通过在压力室两端设置陶土板和半透膜材料,利用GDS体积压力控制器施加和量测孔隙水、气压力,改装后的K0固结仪实现了饱和或非饱和土的固结-渗透联合测定的功能。   (3)利用固结-渗透联合测定试验装置,对上海地区原状软粘土、重塑软粘土及粉土试样进行了固结-渗透联合测定,分析了地下水位波动带内不同土性、荷载状态以及水头变化对软土变形及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原状软土的压缩性明显高于重塑软土和粉土;在水头渗流作用下,原状与重塑软土试样的变形速率均有所加快,且渗流水头越高,软土的变形越大;软粘土及粉土的初始孔隙比越大,其有效应力相应越小,固结压缩特性和渗透特性相应越高;通过对孔隙比e与渗透系数k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了e-k关系表达式和反映土体渗透性强弱的固结-渗透联合测定试验参数。   (4)利用沉降柱试验装置模拟水位波动对软土变形性状的影响,对不同水位波动次数作用后的软粘土试样进行了高压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分析了软土在水位波动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并得到了相应的强度衰减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位波动次数的增加,软粘土试样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均相应增加,而压缩模量、强度及强度指标均有所减弱。   (5)利用自制的固结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荷载与水位波动耦合作用下的粉土固结模型试验研究。实时测试了粉土减饱和-增饱和时段的变形、土压及孔压的变化情况。并在各级荷载与水位波动耦合下土样固结变形稳定之后,分别取样进行了三轴试验和固结-渗透联合测定,分析了荷载与水位波动耦合作用下粉土试样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
其他文献
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脆性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从细观的角度模拟混凝土的非均匀破裂过程。由于细观尺度的网格比较细密,造成巨大的计算量和存储需求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广、用量大的建筑材料。自从混凝土问世,减其自重、增其韧性就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于这一新型材料
本文以向量式力学为基础,以有限质点法为核心,综合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构件断裂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连续倒塌破坏,并对结构的抗连续
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被动耗能的装置,以其构造简单以及不会对结构产生附加刚度等优势在工程抗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对近年来粘滞阻尼器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
露天矿边坡稳定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保障,挖掘提高边坡角的潜力可以为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矿山边坡进行合理的稳定性分析尤为重要。组成峨口铁矿边坡岩体的主要岩性是片
地震时,楼梯作为疏散、逃生的重要通道,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显示,地震区域楼梯的破坏相当严重,且楼梯的破坏大都先于主体结构,因而楼梯在地震
近年来,我国对于地下工程的开发越来越多,就地铁而言2013年年底我国有19个城市拥有地铁,总里程达到2366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地下工程即岩土工
目前,有关膨胀土的研究,无论宏观变形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具有相当多的成果。然而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受其结构影响很大,不同地域、成因的膨胀土,其胀缩性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出现相反的
桥梁在施工中主梁线形的监测和控制,不仅在确保大桥顺利合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能给桥梁创造终身安全监测的条件,从而在桥梁运营阶段中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给桥梁安
竹材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损、抗压和抗弯性能十分优异,作为工程结构材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已有广泛应用。本文在已有钢/竹复合构件的研发基础上,设计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