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专属于农业的注重和谐人地关系的复合型遗产,不仅能够满足区域人类生存需要,并且因其巧妙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悠久的生产生态功能而区别于一般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社会土壤肥力下降、农业人口流失、农村景观破坏等问题让农业文化遗产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从系统角度解读农业文化遗产是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议题。为弄清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结构、演变过程及机制,论文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和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为例,运用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结构、演变及优化进行研究,集中分析讨论这类遗产系统存在的内在要素、组合结构和功能价值。根据“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以及动力机制理论,探索遗产系统在农耕社会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最后根据遗产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时代新的发展要求,为系统优化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结论有:1.提出CIAHS是一类独特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专属于农业的良性生产系统。2.探讨了 CIAHS的内在要素、组合结构和功能价值。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内在要素由根本资源要素土地/气候、主要驱动要素人口、最终输出要素作物/牲畜构成。其中土地/气候、人口、作物/牲畜要素沿承载—改良—优化链内化成内隐子系统,沿生长——适应——供养链外扩成外显子系统,其功能主要表现有生态环境调节功能、农业产品输出功能、游憩空间供给功能和农耕文化传承功能。3.梳理了 CIAHS的演变过程。以砖茶系统和龙井茶系统为例,研究发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历了起源、发展、全盛时期,但并没有都走向衰落。各演变阶段持续的时间不都完全一致,遗产系统在不同阶段的一项或几项结构功能十分突出,但不同遗产试点之间表现完全不同。4.分析总结了 CIAHS的演变机制,促进遗产系统演变的主要动力是国家政治力量、差异化市场和区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从思想重视、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等角度优化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