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扩招政策的持续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自嘲搬砖,就业身份的急速下降,仅仅40年时间。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满意度水平持续走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和安徽省经济发展转型步伐却略微滞后的双层压力之下,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水平并不乐观。国外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列述美国、英国和欧洲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区域,在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调查。国内的文献综述以各大课题组研究的时间轴为线索,纵向列述各课题组研究内容的发展变化,也将各大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对比,最终得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满意度的研究特征。并将国内外大学就业质量及满意度调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评述各自特点,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主要是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为调查基石;以安徽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主轴;再综合考虑到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和马丁·特罗的就业创造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作用,最后以欧洲基金会对就业质量的界定为经验依据,确定了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指标体系。然后对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指标体系进行降维,从而将其更加精致的确定成5个一级指标和分别列属的26个二级指标。基本确定了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满意度水平以及能够对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水平并不高,仅为65.18%。从5个一级指标角度来说,对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社会保障因子、工作本身因子、工作与非工作平衡因子、工作回报因子、工作关系因子。而从26个二级指标角度来说,对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生育保险、工资、公积金、员工信任、职业尊重和专业匹配等因素。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基本接近,但存在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满意度水平略高于男大学生,即女大学生在职业期待和职业定位上比男大学生更趋实际和合理。最后,从大学生自身、政府、高校和企业四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高安徽省大学生就业质量满意度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安徽省大学生身份意识的转变;安徽省政府推进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安徽省高校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安徽省企业增强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