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一生都在关注大众的疾苦和幸福问题。他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人的幸福问题有着深刻和现实的理解。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发展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家庭环境,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背景。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深刻地受到了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康德的幸福观和费尔巴哈的幸福观的影响。在马克思幸福观中,幸福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其来源是现实生活世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理想状态,而异化是造成幸福缺失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幸福观中,幸福有着鲜明的特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满足需要是根本驱动力,劳动实践是手段,奉献是最高层次。马克思幸福观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一方面使幸福研究更加关注人的本质,为批判片面庸俗的幸福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