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具有动力性。从情绪的产生到消退,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主要关注在实验室情境中如何诱发情绪并考察情绪对其他认知过程的影响。然而,已有情绪研究往往对诸如唤起时间和恢复时间等的情绪反应时间动力特征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而探索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特征对于未来情绪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零散,它们关注的时间动力参数大部分集中在情绪恢复时间上,或考察主观的情绪反应或聚焦生理反应,缺乏对不同效价尤其是不同具体情绪的时间动力特征的考察,并且使用的情绪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考察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性。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特征,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电影片段诱发特定情绪,同时在线收集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数据,从主观和生理反应指标的变化来考察愉悦和悲伤情绪反应的唤起时间、峰值到达时间和恢复时间这三项重要的时间动力参数,为未来情绪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预实验一使用在线的情绪报告软件,从主观情绪报告和情绪唤醒度两方而来选定愉悦和悲伤情绪的诱发影片,同时验证连续报告数据的有效性。预实验二再次从主观和生理反应上验证愉悦和悲伤情绪电影片段的情绪诱发有效性,以及连续报告的方法是否会影响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同时为正式研究中恢复期的时间设置提供参考。正式研究在前两项预实验的基础上,使用电影片段诱发悲伤和愉悦情绪,从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皮电、指脉振幅和心率三个指标)上来考察悲伤和愉悦情绪影片诱发下的情绪反应时间动力特点。本研究条件下主要得出以下发现:1)在唤起时间上,悲伤情绪在主观和心率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早唤起,分别在影片开始后的第6-9s、0-3s和9-12s、6s以后,但悲伤情绪在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晚唤起,分别在影片开始后的3-6s、6s以后和0-3s、3-6s。2)在恢复时间上,悲伤情绪在主观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晚恢复,分别在影片结束后的第3-4m和第2-3m,但悲伤和愉悦情绪在心率、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的恢复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分别都在影片结束后的0-1m、4m以后和2-3m。3)在峰值到达时间上,除在心率反应上,悲伤情绪在主观、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的峰值到达时间都要显著早于愉悦情绪,具体表现为,在情绪的主观、心率、皮电以及指脉振幅的峰值到达时间上愉悦情绪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55s、113s、139s和127s,而悲伤情绪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21s、99s、74s和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