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下地壳石榴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和变形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新且仍在持续俯冲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巨厚地壳的成因和地表岩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石榴角闪岩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对石榴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和变形实验研究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深部地壳变形和部分熔融的认识。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壳源岩浆成因以及石榴角闪岩流变强度、变形机制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本论文以石榴角闪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温高压实验和模拟计算为手段,系统的开展了石榴角闪岩部分熔融和变形的实验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在压力1.5-2.0 GPa、温度800-1000℃条件下,分别以纯石榴角闪岩、石榴角闪岩与钾玄岩的混合物为起始样品,利用活塞圆筒压机进行部分熔融实验。实验产物矿物相演化的结果表明,角闪石的脱水熔融控制了整个熔融过程,固相线在800-85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中石榴子石、单斜辉石逐渐增多,石英、斜长石、角闪石依次消失。实验后残余矿物和熔体的主微量成分表明,石榴角闪岩熔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特征,然而相对于西藏埃达克质岩,石榴角闪岩熔体更贫钾、贫强不相容元素(Rb、Ba、Th、U),相反,混溶实验熔体的微量元素特征与西藏钾质埃达克质岩石基本一致。因此,提出地幔来源的钾玄质岩浆底侵加厚下地壳,诱发部分熔融和形成西藏拉萨地体广泛分布的钾质埃达克质岩石的观点,认为钾玄岩的底侵不仅为下地壳熔融提供热量,也提供了钾质埃达克质岩石所需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因此西藏广泛出露的钾质埃达克质岩石也反映了西藏加厚下地壳中曾有较多石榴角闪岩。2)中下地壳的岩石矿物组成决定了其流变学性质,如果石榴角闪岩是西藏下地壳主要岩石之一,那么其流变性质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深部地壳条件(750-900℃、1.5-2.4 GPa)下对热压合成的细粒角闪岩(100%角闪石、800%角闪石和20%石榴子石、50%角闪石和50%斜长石)进行了轴向压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斜长石含量的增加会明显升高角闪岩强度。同时获取了80%角闪石和20%石榴子石组成的角闪岩的流变方程为ε=10-6.95σ3.2e(-133+7.6*P/RT)。为了系统评估斜长石对角闪岩强度的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和前人研究,计算获得了不同成分斜长石和角闪岩的流变强度,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斜长石强度明显大于角闪石,富角闪石的角闪岩强度大概是麻粒岩或榴辉岩强度的1/10-1/20,如果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富角闪石岩石,中下地壳将表现为流变弱层,支持青藏高原“地壳流”模型,同时也能合理解释地球物理观测结果。3)详细分析了高温高压轴向压缩实验和简单剪切实验样品,以及天然角闪岩样品中角闪石的组构特征和晶内变形特征,发现这些角闪石变形机制主要以位错蠕变为主,角闪石主滑移系为[001](100),次级滑移系为(010)[100]、{110}1/2<110>,而拉萨角闪岩样品中角闪石还发育少量的双晶。然而,对角闪石晶内旋转轴的分析表明[001]为主旋转轴,而[010]为次级旋转轴,这与角闪石主滑移系[001](100)不一致,为此计算了实验样品中不同滑移系的位错密度,发现虽然[001](100)滑移系贡献了主要的应变量,但次级滑移系的位错密度反而大于主滑移系的位错密度,因此出现了主旋转轴为[001]的现象。为了进一步系统分析角闪石变形机制和组构发育,通过VPSC模拟软件,在考虑双晶的情况下,模拟了轴向压缩条件与简单剪切条件下角闪石组构的发育特征,并与实验结果和天然样品对比,表明在轴向压缩条件下,角闪石发育S型(面理发育)组构,而在简单剪切变形条件下,角闪石主要发育L型(线理发育)组构,同时双晶发育将形成[001]轴与线理呈小角度的次级极密,可作为识别双晶的另一指示标志。4)最后利用MTEX软件计算了实验变形样品和天然角闪岩样品的地震波速性质,并讨论了斜长石、石榴子石对角闪岩地震波速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角闪石组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地震波速性质,对于S型组构角闪石,当入射波平行面理入射时,其剪切横波各向异性可达13.9%,快波极化方向与压缩方向垂直,而当入射波垂直面理入射时,各向异性几乎为零;对于L型组构角闪石,当入射波平行面理且近垂直线理入射时,剪切横波各向异性可达9.9%,快波极化方向与剪切方向平行,当入射波垂直面理入射时,各向异性也几乎为零。斜长石和石榴子石的加入几乎不会改变地震波速分布特征,但会明显改变波速大小和各向异性大小,斜长石的加入会降低角闪岩P波、S波波速大小以及其各向异性大小,而石榴子石会增加角闪岩的P波、S波波速大小并显著降低其各向异性大小。最后计算了角闪岩波速各向异性产生的延时,得出约20-25 km厚且面理陡倾的角闪岩层可解释西藏中部和东南缘的地壳各向异性观测值。
其他文献
生物礁滩体系是南海最为重要的含油气储层之一,对于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控制性因素分析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南海南、北部均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但由于南海岛礁取芯钻井极少,大大制约了南海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滩体系研究。本论文以全取芯的南海北部岛礁XK1井和南海南部岛礁NK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及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XK1井和NK1井生物礁滩体系进行了精细刻画,揭示了构
俯冲带是地球表面与深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是板块构造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俯冲带内部温度异常变化剧烈,板块脱水和地幔楔对流活跃,因此往往伴随着活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一特殊的构造环境还孕育了火山下和非火山下的低频地震。研究俯冲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俯冲板块的几何形态、年龄、物理性质、岛弧岩浆作用、低频地震和俯冲带大地震的形成机制有着重要意义。近四十多年来,前人使用地震
碳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其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其能够与不同元素结合,以固体、液体、气体等形式广泛地存在于地球的各个圈层中。碳酸盐类是含量最丰富的含碳相,也是常见的造岩矿物,在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光谱学被广泛的应用于研究碳酸盐在高温高压情况下的结构相变、热力学性质等。如利用振动光谱计算矿物高温高压下的热力学状态及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本文以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方解石族和文
三江特提斯域由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微)陆块和岩浆弧带组成,记录了从早古生代以来原特提斯洋至新生代新特提斯洋发展演化旋回。虽然很多地质学家认为滇西南地区可能存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但缺乏原特提斯洋存在的蛇绿混杂岩等直接证据。因此,地质学家对冈瓦纳大陆北缘板(地)块,如喜马拉雅、拉萨、南羌塘、保山、腾冲、Sibumasu和印支板块、华南板块等古生代岩浆岩事件、造山运动及变质事件等认识不同。近些年来,在
名义上无水矿物晶格中赋存的少量结构水能对矿物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包括可以有效降低岩石和矿物的流变强度。结构水与流变强度之间的定量本构关系是当前流变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是下地壳的重要组成矿物,其流变学性质,尤其是在含水条件下的流变强度对于约束下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流变强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技术,定量
自从晚古生代冰期在早二叠世结束后,直到早三叠世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结束,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岩省喷发事件,地球环境也经历了从冰室转变成温室最后又回到正常状态的重大变化过程。而这些重大、异常的环境变化,也促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由古生代类型向中、新生代类型的重大转变。因此,生物在此关键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具体演化模式,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作为生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形体(
基于“岩浆供给假说”提出的全球海底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仅揭示了全球大洋中脊和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系统频度特征及其控制机制,还为调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提供了重要指示。近年来,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结果对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断进行着修正和完善,例如,快速扩张东太平洋海隆、中速扩张加拉帕格斯洋脊、慢速扩张北大西洋中脊等。但是,该经验公式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适用程度尚待验证。中国大洋
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及其相邻海域,被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所环抱,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板缘与板内构造复杂交织的区域背景下,频繁遭受挤压、拉伸和剪切作用影响,拥有十分复杂的地貌特征、活跃的地壳变形活动、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对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等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盆地动力学角度,围绕中国大陆边
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