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单克隆抗体对体外诱导扩增的CIK细胞抗肺癌效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um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克隆抗体对体外诱导扩增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抗肺癌效应的影响并进行机制研究,有助于指导肺癌的免疫治疗,为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肺癌提供实验依据及技术指导。
  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确诊的20名中晚期肺癌患者(16名腺癌,4名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通过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抗CD3抗体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等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扩增为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复苏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细胞库冷藏的肺癌A549细胞,传代培养后用于细胞实验。A549细胞杀伤实验分为两组,分别为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组和单独CIK细胞组。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效靶比条件下(effect target ratio,E:T)两组CIK细胞对肺癌A549细胞杀伤活性。同上述实验分组一样,设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培养组和单独CIK细胞培养组进行实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穿孔素及颗粒酶表达阳性比例,Elisa法检测两组IL-2、IFN-γ及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建立裸鼠肺癌肿瘤模型,成瘤后(肿瘤体积达到100mm3)设置两个实验组,分别给予小鼠单独CIK细胞治疗和CIK细胞联合PD-1单克隆抗体治疗,同时设立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治疗小鼠为对照组。绘制各组小鼠肿瘤体积生长曲线。根据上述分组方式进行小鼠生存独立实验并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期。
  结果:通过多种细胞因子体外诱导扩增20名中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得到CIK细胞,其中CD3+CD56+细胞亚群所占比例为31.58%±7.63%。CCK8法检测CIK细胞对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应随效靶比增大而增大,PD-1单克隆抗体提高了不同效靶比条件下CIK细胞对A549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E∶T为5∶1(28.5%±1.9%vs20.3%±1.8%)、10:1(40.6%±2.4%VS31.7%±2.1%)、20:1(57.4%±3.5%VS44.7%±3.8%)、40:1(74.1%±8.3%VS60.8%±5.3%),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组和单独CIK细胞组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对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抗PD-1单克隆抗体提高了CIK细胞的干扰素和颗粒酶释放阳性比例,CIK细胞联合PD-1单克隆抗体组与单独CIK细胞组相比二者干扰素释放阳性比例:(46.7±3.5)%VS(35.1±2.2)%,二者颗粒酶释放水平:(34.6±3.8)%VS(25.7±3.3)%,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组与单独CIK细胞组相比也提高了IL-2、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5409±168.8)pg/ml VS(4300±132.3)pg/ml,(252.65±16.7)pg/ml VS(172.5±8.62)pg/ml,(327.2±23.5)pg/ml VS(209.7±16)pg/ml,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肺癌肿瘤模型显示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治疗与单纯CIK细胞治疗相比明显减缓裸鼠肺癌模型肿瘤体积的增长,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小鼠(PBS)肿瘤体积为(782.12±214.78)mm3、单独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为(527.21±135.29)mm3、CIK细胞联合PD-1单克隆抗体组小鼠肿瘤体积为(329.31±71.32)mm3。CIK细胞联合PD-1单克隆抗体在延长小鼠生存期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就对照组(PBS)中位生存时间35天而言,单独应用CIK细胞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2天,抗PD-1联合CIK细胞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长达49.5天,三组间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D-1单克隆抗体能够促进CIK细胞杀瘤物质的释放,提高CIK细胞对肺癌A549细胞的杀伤效应,推测肺癌患者在进行CIK细胞过继治疗前输注PD-1单克隆抗体可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PD-1单克隆抗体联合CIK细胞治疗有希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肺癌免疫疗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T1、T2期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收集国内8家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及普通外科共计139例自2010年-2018年患者的既往病历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生化检验等术前诊断、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以门诊和电话随访的形式记录术后生存时间,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束。以第八版胆囊癌TNM分期系统作为划分参考,将病例组分为T1a期、T1b期和T2期组,其中T2期按照
学位
背景和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前列腺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位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可疑病灶的组织活检是骨转移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实施困难,应用较少;临床医生往往借助SPECT全身骨显像、MRI以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但也存在价格昂贵、具有辐射以及准确性欠佳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脊柱椎体转移患者的肿瘤控制率、疼痛缓解率及神经功能评价,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椎体转移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二〇一七年九月至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期间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非小细胞肺癌脊柱椎体转移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4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41例均行于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植
会议
目的:分析并总结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特征,探讨相关临床指标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印戒细胞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肿瘤大小(最大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T分期)、TNM分期、脉管及神经侵犯情况、手术方式、上切缘距
目的:探索研究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其优缺点,并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XXXXXX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30例为观
学位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