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芍药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其品种多、花色丰富、花型多变,常用作专类园观赏,也可作花境、花坛及自然式栽植,还可作切花应用,根部可药用。近年来发生在芍药上的病害日益增多,且危害越来越重。病害的蔓延使得芍药植株长势衰弱、花朵质量下降、药材产量降低、品质差,是芍药栽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关于芍药病害的系统调查和病原鉴定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针对山东地区芍药的主要种植区菏泽和泰安,展开病害调查,根据芍药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病原鉴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山东地区的芍药病害种类共13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芍药白粉病、红斑病、炭疽病和根腐病。对于芍药白粉病,通过镜检形态,鉴定其病原为芍药白粉菌(Erysiphe paeoniae)。对于红斑病、炭疽病和根腐病,则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同时还首次开展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验证。分离纯化菌株红斑病病原菌、炭疽病病原菌和根腐病病原菌,对其rDNA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和测序。结果表明:(1)红斑病病原菌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KF380822.1和HM467832.1的ITS区间同源性最高,为99%和100%,确定其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2)炭疽病病原菌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JX258693.1的ITS区间同源性最高,为99%,确定其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3)根腐病病原菌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KF887120.1的ITS区间同源性最高,为96%,确定其为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3种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与镜检形态结果、致病性验证结果一致。筛选了6种杀菌剂进行药剂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红斑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除戊唑醇对炭疽病病原胶孢炭疽菌有促进生长作用外,其余对红斑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链格孢、胶孢炭疽菌和茄腐皮镰刀菌的室内药剂筛选中,对红斑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为3000倍咪酰胺、苦参碱和500倍吡唑醚菌酯;对芍药炭疽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为苦参碱、吡唑醚菌酯和3000倍恶霉灵;对芍药根腐病防治的主要药剂为苦参碱、3000倍的戊唑醇和1000倍的咪酰胺。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了山东地区芍药主要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并鉴定出了主要病害白粉病、红斑病、炭疽病和根腐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为芍药病害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