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当整个社会的压力达到人们无法有效缓解的时候,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是指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综合症状。职业倦怠的定义有严格的情境要求,仅仅是针对工作领域的倦怠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对工作中的一切熟视无睹,机械地重复以往的活动,没有探知的动力,不能像以往那样全身心的工作,将服务对象视为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表现出冷漠、疏远的态度,甚至会用贬斥的语言和行为去对待服务对象,看不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和进步。可见职业倦怠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绩效水平,因此引入了本文的第二个变量绩效。为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的产生,首先要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有哪些,因此本文引入第三个变量,即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变量。本文将高校教师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来收集职业倦怠、绩效和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数据,并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后续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绩效问题研究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职业倦怠、绩效以及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总体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探索不同分类变量之间绩效和职业倦怠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职业倦怠和绩效关系以及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和职业倦怠关系进行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高校教师在以性别和专业性质作为分类变量时职业倦怠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人格解体维度在院校类别、职称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上的差别达到了显著水平:以性别、职称、院校类别和是否担当行政职务作为分类变量对绩效差异进行分析达到了显著水平;以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分类变量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职业倦怠的人格解体维度与关系绩效负相关,与科研绩效正相关,低个人成就感与关系绩效、科研绩效、教学绩效和绩效总体正向相关。3.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对绩效中的关系绩效、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绩效总体有正向作用;人格解体对科研绩效有正向作用。4.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只有“个人因素一”得分较低,为1.8669分,其他维度得分均在平均分2分以上。说明各个维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较大。5.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6个维度与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之间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相关水平,其中“学校因素二”与低个人成就感、“学校因素三”与人格解体和职业倦怠、“个人因素一”与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因素”与低个人成就感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6.在将情绪衰竭作为因变量时,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中的“职业因素”、“个人因素一”和“学校因素三”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因素二”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在将人格解体作为因变量时,“个人因素一”和“职业因素”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人因素二”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在将低个人成就感作为因变量时,“个人因素二”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在将职业倦怠作为因变量时,“个人因素二”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一”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收集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绩效总体水平的数据,同时对具有不同人口统计学因素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和绩效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和绩效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得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具体影响程度如何。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样本主要是大连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各个高校所发放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其次是在研究职业倦怠和绩效关系的时没有考虑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最后是本文所使用的职业倦怠量表是台湾学者改编的国外量表,采用此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