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缓解期人格特质的比较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和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临床工作中两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及疾病特点存在明显不同,两者属于异质性疾病。但双相障碍早期识别及正确诊断目前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可表现出同样的临床症状,致使临床工作中两种疾病在发病初期难以早期识别。研究显示约有20.8%的双相障碍患者被误诊为重性抑郁障碍而给予不恰当的治疗。所以,研究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Unipolar Depression, UD)的异质性有助于两种疾病的早期识别,从而减少临床工作中对双相障碍的误诊和漏诊。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的人格特质倾向性,提示研究患者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  目的:  旨在通过检测和比较处于稳定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的三个人格维度得分,为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提供科学和客观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24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简称DSM-5)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及16例复发性重性抑郁障碍稳定期患者。使用自制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疾病临床特点,对双相障碍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及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 BRMS)评估患者目前状况,对复发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使用 HAMD评估患者目前状况。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进行EPQ测试,评估患者EPQ四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⑴BD患者首发年龄早于UD患者,BD组患者的首发年龄平均为19.26±5.00岁,而后者为24.25±9.87岁,但两者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8);另外,与UD患者相比, BD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8)。⑵BD组患者和UD组患者EPQ存在差异,前者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后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UD患者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的人格特点。⑶UD组中不同性别患者的EPQ存在差异,男性患者精神质维度得分高于女性患者,两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6)。但是,BD组中不同性别患者的EP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UD患者神经质维度得分高于末次以抑郁发作的 BD患者,但两者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9);另外,末次以抑郁发作的BD患者精神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U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BD组患者和 UD组患者在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和中间型个体的分布,结果显示BD组患者中情绪稳定型所占比例最大(50%),而UD组患者中情绪不稳定型所占比例最大(43.75%),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水平(?2=5.36,P=0.07)。⑹BD患者和UD患者神经质维度得分均与缓解期HAMD得分呈正相关关系;UD患者L量表得分和患者年龄及首发年龄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①双相障碍患者首发年龄早、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②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高神经质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③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精神质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精神质维度得分高于女性。④神经质维度得分越高的情感障碍患者,表现出越容易抱怨、对自身健康状况更加关注的特点;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掩饰程度增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