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负重杠铃下蹲对纵跳成绩的短时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跳是通过瞬间踝关节、膝关节、踝部肌肉爆发式的收缩,肢体的协调摆动,产生强大的起动力量,使身体快速蹬离地面。是跳跃运动的基础之一,它是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动作,是一切借助下肢运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备的运动素质,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和高度关注,例如篮球中的挑球、抢篮板及跳投等技术和排球中的扣球、拦网和二传跳起传球等技术。从动力学角度认识,纵跳是由爆发力决定的,爆发力是肌肉的适宜收缩力与适宜的收缩速度的综合表现,爆发力(动力)=力量(力量)×速度(速率)。所以,力量训练对纵跳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通过长期系统的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纵跳能力,促进跑、跳、投等运动表现。然而,单次力量训练对纵跳成绩的影响特征、机制及训练安排还未得到广泛研究。有关运动后效的研究(post-exercise activation)表明,高强度力量训练对随后相似动作的动作功率(power)或爆发力(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RFD)具有短时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高强度范围中(70%-100%)不同强度间以及不同短时内的间歇对相应动作功率的影响并未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典型的人体爆发性动作——纵跳为例,考查在动作相.似的负重杠铃下蹲力量训练时,不同负重强度以及不同间歇时间条件下,对纵跳成绩影响的程度及相关特征。纵跳高度是与动作技术、肌肉工作条件和肌肉工作的力学效应密切相关的,不同动作的技术构成、肌肉工作条件,都会导致不同的力学效应和运动效果。本研究以12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形式负重杠铃下蹲安排,即单次不同负重杠铃下蹲和多次不同负重杠铃下蹲两种形式,根据受试者的最大半蹲力量确定不同百分比重量(60%、70%、80%、90%、95%、100%),分别在不同的间歇时间里(即刻、lmin、3min),利用三维测力台和高速摄像观察重心腾起高度,力的变化梯度及纵跳动作功率和蹬伸过程中足底最大力值变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试图发现对纵跳成绩产生短时积极影响的负荷强度及训练间歇特点。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单次负重杠铃下蹲还是多次极限负重杠铃下蹲在80%、90%、95%三个负重百分比时,纵跳的的腾空高度、力的速度变化梯度等其他相关数据指标。而在不同的间歇时间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因负重形式的不同而异。单次不同负重下蹲后“即刻”进行纵跳,有利于提高纵跳的成绩。多次极限不同负重下蹲后间歇1min进行纵跳,是有利于纵跳的提高。研究的结论是在单次不同负重杠铃下蹲时80%、90%、95%三个负重百分比,下蹲后间歇时间是选择“即刻”进行纵跳,对纵跳表现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纵跳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不同负重多次极限杠铃负重时,杠铃重量应控制在80%-95%,与纵跳间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min。由于纵跳只是爆发力的一个代表项目,所以此结论在其他爆发力项目上的应用,还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过程,要和具体的项目进行具体的专项结合。
其他文献
广告英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英语,有其自身语言特色:词汇、句法和修辞特色。作为一名译者,我们只有了解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掌握其翻译技巧,我们才能准确传达广告原意,进而
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手持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着大量的数据交换,改变着人们交流、思考、生活的方式。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的实现需要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的集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健康体检市场逐渐形成,健康体检产业初具规模。健康体检产业就是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要开展好基层党务工作就要注重培养好基层党务力量,密切联系基层组织。由于诸多的原因,很多企业的党务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文研究采用准分子激光辐照这一快速、灵活、高效的方法对GaN外延材料进行辐照改性实验,以改善GaN材料的物理性能,并改善以其为基底的LED发光性能。采用248 nm准分子激光对G
应变和高k栅技术都是延续摩尔定理的重要手段,将两种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还可以降低栅电流引起的静态功耗等问题,是提升集成电路性能的有效途
有机光电器件主要是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实现光能与电能转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伏技术渐渐出现在人类的研究范畴。当今,有机光电器件的研究以有机给体、受体材料设计,电极界面
<正>职业性腰背痛是一种症候群。日本《劳动基准调查会》将其定义为由于职业原因引起的、通过措施可以预防和好转的腰背痛[1]。职业紧张是指劳动者能力、劳动需求、个体资源
综采工作面长距离供电供液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而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工作面的长距离供电供液,成为当前研究最多的课题。本文分析了传统供电供液模式的优点与
建筑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形态。其中,又以“编织”这种形态较为特殊。以往,它常常是作为建筑的结构部分出现的;但现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它开始频频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