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d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之间关系的角度揭示我国建国以来对外贸易格局的变迁,并借鉴日本、印度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经验验证了经济发展战略对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分别为(1)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增长,工业产品渐成主体;(2)由顺逆差交替出现转为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且工业品贸易渐成顺差主要来源;(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贸易顺差贡献最大,规模不断上升;(4)加工贸易迅速扩张。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阐述,在一定资源禀赋条件下,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及其导致的政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如何最终对对外贸易产生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往往资本较为稀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在自由市场条件下,资金价格会远高于劳动力价格,此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会成为经济的主体产业。随着一国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其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会逐渐降低,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过渡。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距,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自然不同,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就成为必然。赶超战略力图迅速建成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这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冲突,为此压低汇率、高估汇率、压低要素价格就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然而这必然造成一国农、轻、重比例失调,抑制具有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并人为增加进口压力,从而极易导致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而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则需要与赶超战略截然相反的政策环境,即市场化的利率、汇率与要素价格,这会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优先得以发展,同时降低进口需求,从而有利于维持较为平衡的对外贸易格局。第三部分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出发,分阶段阐述了发展战略调整,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根本影响。建国后直至70年代末,以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及与此相适应的扭曲的价格体系、计划分配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国有企业和集体农业为特征的微观管理体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不得不进口资本密集的技术设备,导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缓慢,且在严格的贸易管制下也难以实现收支平衡。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纠正了赶超战略,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规模随之迅速扩张,并最终演变成持续顺差格局。主要表现在(1)农业产出迅猛增加,农产品出口迅速扩张;(2)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外汇收入;(3)劳动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2013版)在上海市四所高校实施三年来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在四所高校中进行调查,从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材开
本文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系统评估了生产性补贴在微观企业进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性补贴不仅提高了企业进入进口市场的可能性,而且还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产品种
近几年来,人工挖孔灌注桩在闽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是指采用人工挖掘方法成孔,混凝土护壁,然后安放钢筋笼,灌注桩芯混凝土而形成的桩基础。适宜在地下水位以上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构建了基于资源整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并应
通过分析美方数据可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停顿,投资收益稳定增长,利润再投资成为新增投资主力,推动对外和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均迈上新台阶。其
基于天文信息的卫星自主导航系统具有自主、精确、廉价等优点,目前各国都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其中美国、法国已有了实际的工程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正> 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的枢纽和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在整个物流网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腹地经济的发展为港口生产带来强有力的动力,
<正>(一)新时期我国集装箱港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科学谋划,提升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由集装箱"大国"
<正>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倡议与中亚五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共中央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