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之间关系的角度揭示我国建国以来对外贸易格局的变迁,并借鉴日本、印度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经验验证了经济发展战略对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分别为(1)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增长,工业产品渐成主体;(2)由顺逆差交替出现转为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且工业品贸易渐成顺差主要来源;(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贸易顺差贡献最大,规模不断上升;(4)加工贸易迅速扩张。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阐述,在一定资源禀赋条件下,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及其导致的政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如何最终对对外贸易产生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往往资本较为稀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在自由市场条件下,资金价格会远高于劳动力价格,此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会成为经济的主体产业。随着一国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其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会逐渐降低,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过渡。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距,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自然不同,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就成为必然。赶超战略力图迅速建成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这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冲突,为此压低汇率、高估汇率、压低要素价格就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然而这必然造成一国农、轻、重比例失调,抑制具有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并人为增加进口压力,从而极易导致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而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则需要与赶超战略截然相反的政策环境,即市场化的利率、汇率与要素价格,这会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优先得以发展,同时降低进口需求,从而有利于维持较为平衡的对外贸易格局。第三部分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出发,分阶段阐述了发展战略调整,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变迁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根本影响。建国后直至70年代末,以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及与此相适应的扭曲的价格体系、计划分配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国有企业和集体农业为特征的微观管理体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国不得不进口资本密集的技术设备,导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缓慢,且在严格的贸易管制下也难以实现收支平衡。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纠正了赶超战略,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规模随之迅速扩张,并最终演变成持续顺差格局。主要表现在(1)农业产出迅猛增加,农产品出口迅速扩张;(2)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外汇收入;(3)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