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0钢阀体多向模锻过程晶粒演化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大范围开采油气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重中之重。阀体作为钻采设备的重要连接件,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随着油气开采的需要,阀体在高温、深冷、高压等各种复杂条件下使用得越来越多,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故对其性能要求较高。采用4130钢为材料的阀体在热加工过程中常常因为锻造成形工艺难度较大等问题,导致生产制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混晶、粗晶等多种组织缺陷,进而影响其成形质量和使用性能。因此,研究阀体材料高温变形行为和变形过程中微观晶粒组织演化规律,结合有限元软件对阀体多向模锻成形过程进行宏微观模拟分析,对制定、优化、定量评价阀体成形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选用4130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获得了变形温度850~1250℃、应变速率0.01~5s-1、应变量为0.6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曲线,并对其进行了摩擦修正和温度修正,得到了相对较为准确的流变应力曲线。基于修正后的曲线,分析了不同热变形工艺参数对4130钢流变应力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4130钢峰值应力的预测模型和考虑应变补偿的热变形本构方程。通过分析4130钢热压缩后试样金相照片,研究了不同热变形工艺参数对微观晶粒组织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4130钢的峰值应变模型、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动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以及相关晶粒尺寸模型。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理论和Prasad失稳判定准则绘制了材料的热加工图,确定了4130钢最佳热加工工艺窗口。通过DEFORM软件二次开发,进行了4130钢阀体多向模锻成形过程的宏微观数值模拟。结合阀体锻件不同位置区域的变形特点,分析了该位置区域晶粒组织状态的形成原因。基于本文中阀体的晶粒尺寸数据,给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阀体锻件晶粒组织均匀性评价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生产线在经历着智能化的升级,智能化的生产线需要并入更多的识别、工艺决策、质量反馈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在冲压生产线上板材在线识别是后续生产工艺规划的前提和质量控制基础,因此摆脱现在一些试验室下的测试方法,给出基于在线数据的性能识别方法对冲压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弯曲和胀形两种变形逆向识别材料参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
本文重点研究了镁带轧制过程中的换热机制及接触换热系数变化规律,分析了镁带轧制变形区温度与轧制工艺参数的关系,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较薄规格镁带轧制温度制度,以对镁带轧制温度进行最优控制。首先,基于稳态热流法,搭建了适用于镁合金的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AZ31B镁合金的接触换热系数进行了多工况测量,主要研究了界面间接触换热系数随表面粗糙度、界面应力以及界面平均温度变化规律。通过CO
镁合金在低于再结晶温度以下的轧制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量孪晶和严重的基面织构,这导致了其强烈的力学各向异性,甚至在轧制过程中出现断裂,变形机制复杂。与传统镁合金加工工艺相比,引入脉冲电流可有效降低金属变形抗力,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尤其适用难变形金属。本文从镁合金轧后产生的各向异性现象和微观变形机制出发,探索镁合金电致塑性箔带轧制成形工艺。首先,基于不同条件的单轴拉伸实验,研究了电脉冲参数对预轧制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自由锻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型锻件的主要生产手段。锻造操作机主要用于完成自由锻造工件的夹持和进给等操作,包括单操作机锻造生产模式和双操作机锻造生产模式。在锻造生产过程中,锻件因变形产生的变形抗力以及双机运动不协调导致的耦合力等外力作用都将传递到操作机本体上,导致锻件形变方向发生改变,甚至操作机本体发生破坏失效,这就需要控制系统引入主动力控提供必要的缓冲
金属波纹管是一种具有横向波纹的圆柱形薄壁弹性壳体,拥有良好的弯曲特性,在石化、汽车、钢铁、制冷温控、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不同口径和长度的金属波纹的生产制造,目前主要有液压胀形、机械胀形、橡胶胀形和机械成型等工艺型式。其中,旋压/辊压连续机械成型工艺,因具有成型效率高、质量好、长度大的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尚无法实现直径大于20mm高品质波纹管旋压/辊压连续
钛合金、铝合金作为重要的轻量化材料,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钛/铝复合材料综合了两种材料的优良特性,不仅比强度、比刚度高,而且便于整体结构化,大幅度地降低了制造、装配、运营和维护成本,成为目前高科技领域研究的热点。搅拌摩擦焊作为为固态焊接技术,可实现金属基异种合金焊接、保持母材合金的冶金性能并能有效控制焊缝间化合物。本文以钛/铝板复合焊接的搭接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搅拌摩擦
近年来,铜的价格不断上涨,造成铜制品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本文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得到了结合强度高、组织性能稳定的纯铜覆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陶瓷增强相VC,进一步提高了纯铜覆层的强度,使其能应用于高要求的服役环境。依托于激光熔覆技术,最终得到的钢铜复合材料既具有铜材防腐蚀、抗磨损等优异性能,又节约了铜材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首先,本文设计了完备的正交实验方案,优化激光工艺参数。对纯铜熔
TP2铜管作为制造蒸发器和冷凝器等换热器的优选高效传热器管,其加工生产过程一直是相关从业者的关注重点。但是,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光大都放在了铜管三辊行星轧制上,很少对轧后冷却过程进行研究,在工厂,轧件的冷却也主要靠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对冷却规律对轧件质量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难以保证铜管轧件质量。铜管三辊行星轧后冷却过程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过程,包含了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等。借助有限元软
起皱问题是板料成形过程中最主要的缺陷之一,特别是随着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轻质化、高强度的薄壁件在各领域中应用日益广泛,起皱问题变得更易发生,逐渐引起了行业领域的重视,若能实现对起皱失稳的预测,则能预防起皱或利用皱纹扩展薄壁件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成形极限。本文以方板对角拉伸试验(YBT)模型、楔形件拉伸试验模型和圆锥形件拉深成形试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种工艺下的数值分析
镁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异性能,在高端装备轻量化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变形镁合金屈服前变形表现滞弹性和微塑性特征,导致实际弹性模量低于理论弹性模量,影响镁合金的高周疲劳使役性能、尺寸稳定性、阻尼性能和成形性能,造成在静态和动态机械设计中弹性模量与阻尼系数等基本设计参数不准确的问题,进而制约变形镁合金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拉伸和压缩循环加卸载实验,研究了AZ31变形镁合金宏观屈服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