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中枢神经的稳定性及视疲劳两方面分析造成环数及持枪稳定性下降的相关因素,为改善持枪稳定性,改进训练内容,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安徽省射击中心手枪班的7名在训队员,其中3名女性运动员,4名男性运动员,均自愿参与本实验。按照气手枪规则标准进行比赛,采集运动员在比赛前后的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视觉深度指标,使用心率表带记录比赛过程中受试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用Scatt Shooter激光射击系统测定持枪稳定性数据。使用spss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数加减准差的形式表现。将测得的环数与持枪稳定性指标、环数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心率变应性指标与持枪稳定性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模拟比赛前后测试的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视觉深度等中枢疲劳指标、1s瞄道、LF/HF进行配对t检验;对环数、0.1s瞄道、SDNN、RMSSD的组间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来验证。研究结果:1.运动员第三组环数(92.71±3.04)显著低于第二组环数(95.00±2.16)(P<0.05)。环数与击发前0.1s瞄道呈低度负相关,且相关具有极显著性(r=-0.328,P<0.01);环数与击发前1s瞄道呈极低度负相关,且相关具有显著性(r=-0.123,P<0.05);环数与十环覆盖率呈低度正相关,且相关具有极显著性(r=0.301,P<0.01)。十环与非十环组中,1s瞄道的非十环组(123.332±31.793)要显著高于十环组(129.485±31.099)(P<0.05);0.1s瞄道的非十环组(10.103±5.47)极显著高于十环组(7.471±5.201)(P<0.01);10环覆盖率的非十环组(0.337±0.208)要极显著小于十环组(0.466±0.208)(P<0.01)。2.心率变异性指标中的SDNN的第三组数据(61.19±41.98ms)显著高于第二组(54.83±40.43ms)(P<0.05);LF/HF的第三组数据(3.60±2.11Hz)显著低于第二组(4.28±1.92Hz)(P<0.05)。经过实验研究分析发现,参与测试的七名运动员中,有四名运动员闪光频率的下降值达到了脑疲劳的界定范围(≥0.5Hz),前后测变化变化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反应时测试前后变化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深度测试后(1.96±0.55mm)显著高于测试前(0.84±0.49mm)(P<0.05)。3.SDNN与击发前1s瞄道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5,P<0.01);RMSSD与击发前1s瞄道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且具有极显著性(r=0.412,P<0.01);LF/HF与击发前1s瞄道呈低度负相关,且具有显著性(r=-0.388,P<0.05);SDNN与击发前0.1s瞄道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且具有极显著性(r=-0.46,P<0.01);RMSSD与击发前0.1s瞄道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且具有极显著性(r=-0.42,P<0.01);SDNN与10环覆盖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且具有极显著性(r=0.583,P<0.01);RMSSD与10环覆盖率呈中等度正相关,且具有极显著性(r=0.538,P<0.01)。研究结论:1.持枪稳定性指标中0.1s瞄道及10环覆盖率是影响射击成绩的重要因素;2.气手枪模拟比赛中有出现中枢疲劳趋势,视觉深度变化比闪光融合频率变化更为敏感;3.模拟比赛中心率变异性指标LF/HF是影响射击成绩的因素之一;4.SDNN、RMSSD、LF/HF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气手枪运动员瞄准阶段的持枪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