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诊断及预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18F-FDG PET-CT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分期诊断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发病率高且症状较为隐匿,故而也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一直被认为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尤其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创伤较大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适行放疗、调强放疗及图像引导放疗等精确放疗技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早期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的疗效和手术相当[1-3]。放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70%以上,局部控制率则高达98%。因SBRT只对原发灶进行照射,而不行纵隔淋巴结的照射。因此早期NSCLC患者进行SBRT治疗前最关键的是如何对纵隔淋巴结进行准确分期。多个荟萃分析证实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Fluor-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对淋巴结检查的准确性明显优于CT,并认为用18F-FDG PET-CT可减少创伤性检查的应用[4,5]。本研究收集了5个中心的200例Ⅰ期NSCLC患者,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分析18F-FDG PET-CT对Ⅰ期NSCLC患者No诊断的准确性,以期为Ⅰ期NSCLC治疗方案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探讨18F-FDG PET-CT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为进一步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避免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多中心回顾性收集CT检查为Ⅰ期的初治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开胸手术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18F-FDG PET-CT诊断纵隔淋巴N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   结果:共收集200例患者入组,手术切除1132个淋巴结区,CT诊断为No的200例患者中,有173例病理证实为术后No患者。18F-FDG PET-CT诊断为No的159例患者中,有144例病理证实为术后No患者。18F-FDG PET-CT的总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83%、78%、29%、91%。按T分期分层分析:T1期144例,T2期56例。T1组诊断的阴性预测值为90%,T2组阴性预测值为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1.000)。按病理类型分层分析:腺癌137例,鳞癌61例。腺癌和鳞癌类型的18F-FDG PET-CT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5%,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31)。中央型肺癌62例,周围型肺癌138例。中央型肺癌阴性预测值为89%,周围型肺癌阴性预测值为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   结论:18F-FDG PET-CT对Ⅰ期NSCLC的N分期阴性预测值较高,极少出现假阴性,为早期肺癌的治疗方案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18F-FDG PET-CT诊断为No的患者,一种选择是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代替手术;另一种选择是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以创伤性较小的手术方式代替,从而在减轻患者损伤,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存。   二、18F-FDG PET-CT代谢摄取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其中包括开胸手术、纵隔镜及胸腔镜等,然而不论哪种手术方式,均提倡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多项研究表明,早期NSCLC患者SBRT的疗效和手术相当[1-3]。本研究联合国内5家肿瘤中心,研究18F-FDG PET-CT的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Value,SUVmax)能否预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为进一步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避免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多中心回顾性收集临床IA期的初治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开胸手术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记录18F-FDG PET-CT检查原发灶SUVmax及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病理,分析原发灶SUVmax的高低能否预测IA期NSCLC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urves,ROC)来界定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SUVmax高组和低组的转移率差别采用卡方检验;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SUVmax差别的统计用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共收集144例IA期NSCLC患者。80例男性,64例为女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界值为6.45(P=0.012)。SUVmax低组和高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5.00%(4/80)和23.44%(15/6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53,P=0.001)。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SUVmax中位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数检验(Z=-2.515,P=0.012),82例患者原发灶直径≤20mm,其中有16例患者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直径在20mm-30mm共6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x2=4.636,P=0.031)。Spearman秩相关显示原发灶SUVmax和淋巴结转移有弱相关性(r=0.21,P=0.011)。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未得出患者相关临床特征(T分期、病理、原发灶位置等)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结论:上述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原发灶SUVmax对IA期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对原发灶SUVmax低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可以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代替手术治疗,或者考虑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以创伤性较小的方式代替,从而减轻患者的损伤,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存;而对于原发灶SUVmax较高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即使术前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阴性,仍需要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以减少复发改善生存。但上述结果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其他文献
前言:   本文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症状、诊断、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   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4年1月到2009年12月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ropoietin,rhEPO)对人源羊水干细胞(amniotic fluid stem cells,AFSC)向心肌前体细胞分化的作用及观察该分化过程中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肠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大黄素灌胃预处理组(C组,20mg/kg),大黄素灌胃预处理组(D组,40mg/kg),大黄素灌胃预处理组(E组,60mg/kg)。A组仅开腹不夹闭血管,在术前2h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按lml/l00g(大鼠体重)灌胃。B组术前灌胃同A组,术中用无创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引发弥漫性肺泡损伤及
目的:研究治疗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ragment antigen21-1,CYFRA21-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红蛋白(haematoglo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针对性治疗。   方法:   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按Vancouver骨折分型为:B1型5例,B2型2例,B3型1
目的:讨论眼肌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78例以眼肌麻痹为主要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78例患者中,脑干血管病18例(23.08
目的: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iein purpura HSP)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全身系统性小血管炎,可激发多脏器损伤,其中以皮肤、消化道、关节、肾脏受累为主,临床表现常为皮肤
目的:研究血清腹腔脂肪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与冠心病的类型、受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Vaspin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
研究目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CP)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病因不明,相关学说众多,但研究发现HSP70除分子伴侣、细胞保护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