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新生儿/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研究分析两个地区三个民族新生儿/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病率情况及是否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DD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DDH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高频超声对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方法:对临床疑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74例新生儿/婴幼儿中确诊为DDH的109例新生儿/婴幼儿单/双侧共116个髋关节,根据Graf分型采取不干预或Pavlik挽具治疗后复查,评估髋关节发育状况,并对两次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109例新生儿/婴幼儿超声初诊结果显示:Ⅰ型髋关节102个(46.8%),Ⅱa和Ⅱb型髋关节83个(38.1%),Ⅱc型髋关节12个(5.5%),D型髋关节9个(4.1%),Ⅲ型髋关节9个(4.1%),Ⅳ型髋关节3个(1.4%);(2)复查超声结果显示:对初诊为Ⅱa和Ⅱb型髋关节未进行临床干预,其中64个髋关节转为Ⅰ型;对初诊Ⅱc型、D型、Ⅲ型、Ⅳ型髋关节用Pavlik挽具治疗后复查,其中15个髋关节转为Ⅰ型,9个髋关节转为Ⅱb型,6个髋关节转为Ⅱc型,2个髋关节转为D型。(3)Ⅱa和Ⅱb型髋关节、Ⅱc型髋关节两次α角度值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43,而β角比较分析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余Ⅰ型、Ⅱc型、D型、Ⅲ型、Ⅳ型髋关节α、β角比较分析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及相关差异对比研究方法:选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等月龄的新生儿共272例(544个髋关节),利用高频超声探测、按Graf法测量评定髋关节发育状况,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髋关节发育不良测出率,相关指标(α角、β角、FHC、AI、L值)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新生儿髋关节发育状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544个髋关节Graf法阳性率:Ⅰ型髋关节92.3%(502/544);Ⅱ型髋关节7.7%(42/544),其中兰州地区8.0%(22/272),克拉玛依地区10.7%(29/272);回族10.3%(14/136),维族13.2%(18/136)。(2)相关参数之间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α角、AI之间与统计学意义,P=0.025和P=0.017,β角、FHC%、L值等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域、同一民族α角、AI、L值等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20和P=0.048,而β角、FHC%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对兰州回族、汉族、克拉玛依维族、汉族4组婴儿髋关节测量参数进行比较,显示α角、AI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46和P=0.031,β角、FHC%、L值等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高频超声对新生儿/婴幼儿DDH的诊断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小于6月的三个民族(汉、回、维族)1674例新生儿/婴幼儿双侧髋关节先行临床检查,然后行超声筛查,对二者诊断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婴幼儿出生相关信息如性别、民族、侧别、分娩方式、胎方位、羊水量、胎次、出生体重、胎龄、首次检查月龄、母亲妊娠年龄等因素与DDH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研究各因素与DDH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与超声两种方法对DDH筛查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髋与右髋D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916,p=0.00);男性与女性D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7.583,p=0.00)。(2)多因素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DDH的发生与婴儿性别、侧别、羊水量、出生体重、孕周、首次检查月龄、产妇年龄均呈正相关,与分娩方式、胎方位呈负相关,而民族与胎次与DDH的发生无明显的关联性。结论:(1)高频超声能动态观察新生儿/婴幼儿髋关节发育情况,并对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可靠依据;(2)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婴儿髋关节测量参数α角、AI值存在差异,β角、FHC、L值不存在差异;早期筛查可以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指导;(3)新生儿/婴幼儿DDH早期筛查(出生后6个月内)高频超声诊断准确率要优于临床检查;DDH的发生与婴儿性别、侧别、羊水量、出生体重、孕周、首次检查月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胎方位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