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是指无原发性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比较认可的是血流动力性学说和肺毛细血管渗透性学说。目前,手足口病是中枢系统感染引起小儿NPE最常见的原因,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凶险,进展迅猛,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儿生命。在治疗方案中,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药物,既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也可有效防治脑水肿,阻断肺水肿-脑水肿的恶性循环。水通道蛋白1(AQP1)主要表达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QP1在肺泡毛细血管间水的转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引起的肺水肿中,肺组织AQP1的表达下调和活性降低,推测AQP1参与了急性肺损伤后肺水肿的形成;并且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上调肺组织中AQP1的表达,而对甲强龙是否可通过上调肺AQP1的表达来减轻神经源性肺水肿少见报道。本实验利用过量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制造神经源性肺水肿模型,用不同剂量甲强龙进行干预,研究大鼠神经源性肺水肿时肺组织AQP 1的表达变化及甲强龙对其的影响,探讨甲强龙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1动物和分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60只一月龄Wistar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皆腹腔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制造神经源性肺水肿模型。筛选造模合格大鼠40只随机分为:神经源性肺水肿组(NPE组)、甲强龙10 mg/kg治疗组(a组)、甲强龙20 mg/kg治疗组(b组)、甲强龙30 mg/kg治疗组(c组)。2造模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PE组大鼠按2.7 mg/kg给予腹腔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1/1000)约0.27ml,腹腔注射后多数5 min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弓背,15 min可见呼吸困难,以后逐渐呼吸变浅变慢直至停止,出现以上明显表现,存活时间大于20min者纳入NPE组。a组、b组、c组分别于腹腔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后立即腹腔注射甲强龙(剂量分别为10 mg/kg、20 mg/kg、30 mg/kg)。3肺组织病理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麻醉的大鼠打开胸腔,结扎气管,取出左肺放入由4%多聚甲醛溶液瓶中,4℃存放至肺组织沉到瓶底,常规石蜡包埋,进行肺组织病理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4肺湿干比值(W/D)测定取右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称湿重后置60℃烤箱中,72h后称干重,计算W/D。结果:1肺湿/干比值的变化NPE组W/D(6.50±0.53)显著高于对照组(4.59±0.36)(P<0.05),而经甲强龙治疗后,a组、b组、c组三组W/D均下降,三组相比,c组(5.03±0.36)下降程度最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学改变NPE模型组大鼠光镜下可见肺泡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宽,大量红细胞漏出,肺泡间毛细血管弥漫性充血、出血,肺泡腔充满大量渗出液。各甲强龙治疗组较NPE组病理改变减轻。正常对照组肺泡结构清晰,无渗出。NPE组(3.80±0.422)与a、b、c组相比,病理评分最高;a组、b组、c组三组相比,c组(1.20±0.422)评分最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QP1免疫组化检测AQP1在正常对照组主要表达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但血管内皮表达强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NPE组与对照组相比,AQP1表达明显减弱(P<0.05);甲强龙各治疗组较NPE组AQP1表达显著加强(P<0.05);a组、b组、c组三组相比,c组AQP1密度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用甲强龙治疗可使神经源性肺水肿大鼠肺湿/干比值降低,病理学改变减轻,说明甲强龙对神经源性肺水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 AQP1的表达量在神经源性肺水肿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因而我们推测AQP1的表达减少导致肺内液体跨细胞膜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经甲强龙治疗后,AQP1的表达较神经源性肺水肿组显著增加,提示甲强龙可通过上调AQP1的表达,促进水肿液回流到血管,从而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3经甲强龙给药后,三组相比,c组AQP1密度最高,说明随着甲强龙剂量的增加,AQP1表达增加,水肿液跨细胞膜的重吸收能力增加,从而肺水肿程度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