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2014年1月,在经过了14个月的IPO停闸后,新一轮IPO终于重新启动。这次重启后沪深交易所规定新股上市首日有效申报价格不得高于发行价格的144%且不得低于发行价格的64%(本文称之为“新股首日限价政策”)。此规定设立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新股初期的炒作,不过是否有效果尚待验证。本文即以此事件为基础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至2017年(事件前后)一共1789家我国A股市场首发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新股首日限价政策对短期IPO抑价以及开板后一年期效应的影响。我们对新股首日限价政策以后IPO抑价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合理调整,以新股发行日到开板日(新股上市后收盘价未涨停也未跌停的第一天)的价格涨跌幅为IPO抑价率。限价政策后,首日的价格已经无法代表市场赋予股票的真实价值,开板日的交易价格才是二级市场对IPO公司真实且不受限制的估值。本文研究发现:新股首日限价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A股市场的IPO抑价率,并且验证了新股上市初期IPO抑价率和开板后中长期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本文发现新股首日限价政策还显著降低了IPO抑价率与开板后中长期收益率本来的负相关关系,首日限价政策后次新股在初上市的一年期里,股价显著高于其发行价。虽然仅从开板后中长期效应来看(本文主要研究新股上市一年期以内),首日限价政策后个股的中长期跌幅更多,但是由于前期的涨幅相比政策变化前更多,所以股价中长期还是明显处于更高的位置。次新股股价的长期居高不下,削弱了我国资本市场合理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本文对于上述解释原因的拓展性分析还发现,在2014年的IPO重启之后,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大幅飙升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对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限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2014年3月以后对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严格限制(不成文将发行市盈率限制在23倍以内)。此规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偶有发生的“破发”(跌破发行价)以及彼时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额)的现象,同时防止某些上市公司与部分投资者联合起来推高股价致使普通散户亏损。但是过低的发行价格以及发行市场“一刀切”(不同质地的公司同一市盈率下发行)的政策无疑显著提高了部分优质个股初期的涨幅,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延缓了正常价格发现的功能。同时我们发现,在新股首日限价政策实施后,具有炒作概念的新股其炒作现象反而更加严重,说明首日限价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遏制炒作的效果。本文对我国IPO发行制度的建设有一定启示作用,我们认为监管层应该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交易价格和发行价格的管制,以市场效率提升为改革目标,为营造更健康更合理的资本市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