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化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功能主义学派,在一体化理论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功能主义学派把一体化进程划分为学习、外溢、效忠转移三个相互衔接的动态发展阶段。但这一理论对于外溢将导致效忠转移的论断并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事实上,效忠的转移并非像新功能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可以轻易实现。地区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使新功能主义所预期的效忠转移陷入理论上的困境。东盟一体化中这种认同冲突尤为典型。东盟各成员国多为二战后通过民族解放运动由殖民地独立而形成的新兴民族国家,各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思想方兴未艾,威斯特伐利亚式的主权观念相当强烈。同时,1967年以来一体化进程所建构的东南亚地区认同和地区主义理念也正在缓慢发展,并且得到了东盟国家政治精英超国家谋划之下的刻意培养,有着不可轻视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民族认同和地区认同两者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冲突的,这种认同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东南亚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阻碍东盟共同体的构建和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效忠转移在东盟一体化中陷入现实上的困境。在东盟一体化的未来进程中,以认同冲突为外在表现的效忠转移在现实层面的困境,是地区共同体形成所必须逾越的障碍。一体化进程中东南亚地区的系统渐变将从结构性路径和功能性路径两个方面推进区域内认同观念的演变。一方面,包括安全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个层次的东南亚地区结构,在东盟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演进,将推动区域内认同观念的缓慢嬗变,促进地区认同的生长,同时逐渐消融民族主义坚硬的认同内核。另一方面,一体化进程会使地区公共生活发生系统嬗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治领域公共权威由民族国家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渐进性转移,而民族国家的权力流散和权威转移,将促进后民族结构的形成,后民族结构对社会认同的功能性需求,将导致认同的外溢,从而推动地区认同的生长。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将逐渐弱化地区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冲突,最终为效忠转移困境的消解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在东盟一体化进程中,主导型认同归属的转换以及与此同步的效忠的转移,并非像新功能主义所设想的那样可以轻易实现。但从长时段的视野考察,东盟的一体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南亚地区结构会不断演进,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威也会逐渐开始转移,外在客观的深刻变化将会影响内在认知的变化,使认同之间的冲突逐渐弱化,进而使效忠转移的现实困境逐步消解,使效忠转移在东盟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最终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