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伦理是孕育于1980年代、形成于1990年代初的文艺理论范畴。1990年代后期,经由刘小枫等学者介绍,传播至国内学界,并成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视野和方法,为现当代文学拓展学科创新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毕飞宇是成名于1990年代的“60后”作家代表,其小说叙事的核心旨归是对个体生命伦理的观照与表现,在叙事中完成了作家、人物与读者间生命感觉的对话与共鸣。毕飞宇在对现实的敏锐体察下,着力探寻个体命运与历史、现实间的伦理关系,追问现代社会之于生命个体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类获得自由的出路,展现出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论文旨在探究毕飞宇小说以生命和人性关怀为主体的叙事伦理,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对个体命运和个人生存的伦理解释,以及对人类生命多重存在可能性的呈现,探究其小说文本中丰富的伦理意蕴和审美效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创伤记忆”和“极权批判”两方面,分析毕飞宇早期历史叙事在消解传统历史叙述基础上建构的全新叙事伦理。作家以具有现代性意涵的伦理意识,重述以往被遮蔽的个体创伤经验,揭示权力伦理与生命个体的互动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主体价值重塑的理想;第二章,从革命与战争年代知识者的伦理坚守和现代都市知识者的公共性伦理缺失两方面,分析毕飞宇小说以自省式的姿态,对知识分子批判性、公共性伦理品格重建的努力。第三章,探讨性别叙事中的伦理关怀。毕飞宇从女性伦理主体的觉醒与尊重及男性尊严的伦理困境呈现两方面,来表达对不同性别主体的人文关怀,包容人类生命的多样形态。第四章,分析毕飞宇小说中“技艺”叙事的伦理隐喻意味。作家将“技艺”所包含的“手艺”“艺术”元素融入小说创作,在技艺的施展过程中,生命本体超越了肉身的局限性而获得了全新的存在意义。作家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关注技艺伦理与生命伦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索世间美好的感性生命形态,充分彰显现代个体自由叙事伦理对生命价值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