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做人的思想工作,核心关注人的道德和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中国人的道德和信仰问题,必须植根中华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立足神祉、土地和常识基础上的各流派思想激荡碰撞,辩鉴融通,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文化传统。《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原初经典,集中阐述了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形式,由孝、忠、信、义、和、恕等道德信仰拱卫支撑的一套价值建构及理论体系,润泽五千年华夏文明连绵不断,持续繁荣,引领前现代社会世界文明潮流,并蕴含许多通达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宝贵思想资源,“仁”与“人”之间内在统一关系就是这种宝贵思想资源的基本内核。“仁”的中心是“人”,仁学实为人学,即研究人的学问。“仁”是作为规范“人”行为的道德准则而存在的,同时,“人”之于“仁”亦有其客体性、主体性乃至个体性特质,二者交织缠绕,贯穿仁学始终。遗憾的是,这些现代性特质被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仁学的等差性结构所遮蔽,甚至扼杀,亟待实现创造性转换。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价值,其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践行、以及化解“现代性之隐忧”都是可供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化解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迷失,促使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