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xiong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一方面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显性化,而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广阔的社会私领域和公共空间被腾空。如何管理广阔的社会公领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这也使得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网络传播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作为立足点,通过对公民社会发展过程的梳理、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的困难与问题的反思,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性问题的论述,印证中国构建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网络传播在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中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意义。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态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公民社会的建构与网络媒介发展的同时性给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发展的瓶颈。本文从网络的低准入门槛、跨地域性、匿名性、传播与反馈的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入手综合阐释了中国网络传播对于构建中国意义的公民社会的积极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政治化、缺乏基本契约精神的社会中,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通达性以及相对安全性都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支持。但是与此同时,与西方公民社会组织拥有成熟的媒体策略不同,由网络所构建起的中国公民社会因构建平台的不同而呈现种种弊端。首先网络的使用者并不等同于公民,这使得网络所构建的公民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等同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网络意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意成为网络构建公民社会的第一个瓶颈。其次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区拉伸了个人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了偏颇的个体和狂欢的群体,使得网络传播所构建的公民社会与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面对这些由中国文化和网络传播自身不足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文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做了学术上的分析和展望,政府的有效参与在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却仍要对这种参与持审慎态度,只有正确面对和解决中国公民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公民社会才会由可能变为现实。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历史上,抗日战争是难以抹掉的血泪史,它影响着一代人的家庭、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八年抗战前后,我国媒体工作者肩负着人民和国家的重大使命,与前线战
科技进步和海量数据在新闻领域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在传统媒体面临衰落的背景下异军突起,给新闻行业复兴带来了无限希望,因而也受到学界业界的高度重视。
期刊
手机电视作为手机与广播电视的融合,不仅是网络之间的融合,更是传统媒介与信息产业之间的业务融合,为受众市场日益饱和的广电行业和业务推陈出新渐趋乏力的电信产业带来新的生机
新闻与数据有着天然的联系,传播与技术密不可分。数据的内涵在逐渐扩大,传播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这一词从2009年开始在互联网圈内传播,并逐渐渗入到新闻行业时,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