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easehe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例到底”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它依托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一个案例或者具有相同主题的多个案例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使初中阶段的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逻辑系统,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该教学法在课堂上的使用,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该教学法有其较强的实践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该教学法的运用会更有利于打造出高效课堂。因此,在该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欢迎的条件下对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在查阅“一例到底”教学法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一例到底”教学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当前该教学法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一例到底”案例与知识的结合度并不高;“一例到底”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常态课堂中“一例到底”使用率低;不少教师难以驾驭“一例到底”的课堂;学校评价体系单一不利于“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开展等。因此本文从案例开发本身、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等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当前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首先应该注重案例编制,丰富素材资源;其次应该提升学生参与“一例到底”教学法的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再次要提升教师运用“一例到底”教学法的素养,促进专业化发展;最后学校应积极营造“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教学环境。
其他文献
新高考背景下,写作部分被划分为应用文写作和读后续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难度陡然上升。读后续写要求学生续写的段落与所给阅读材料在结构和意义上保持连贯一致,这对学生的连贯性写作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然而一线教学实际中,能提高写作连贯性的语篇衔接手段的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学到的知识很难带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学生系统学习写作的机会少、层次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率不高。不少学生具有畏难心理,写作的动机
学位
甘肃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孔道,也是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碰撞交锋、融汇共生的前沿区域。河西道教作为河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具有特殊的存在价值。蒙元之后尤其是明清两代的河西道教,学界关注较少。本文在时间上选取明清时期,空间上聚焦河西这一特殊地域,利用明清民国方志与长期田野调查所得碑刻、宫观庙宇和道教洞窟题记、乡村志、清代民国档案等资料,考察河西
学位
针对传统检测模型仅通过单一方法进行窃电检测具有局限性且用电数据中存在类不平衡的问题,从集成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熵权法融合异质分类器的窃电检测模型。首先,通过少数类样本合成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SMOTE)处理用电数据不平衡的问题,其次综合考虑个体分类器之间的多样性以及各自的检测性能和训练机理进行基分类器的优选,最后
期刊
近年来,基于线损归因分析的方法在高损线路窃电检测中得到大量成功应用。非高损线路中同样可能存在窃电用户,但窃电电量较小容易被正常的线损波动所掩盖,会削弱线损归因分析类方法的适用性,亟需研究基于用户自身计量数据而不依赖于接入线路线损数据的窃电检测方法。利用电力专变用户用电具有小时尺度周期性的特点,提出一种面向非高损线路的自编码器的用户窃电检测方法。首先利用正常与窃电用户在小时尺度用电的周期性差异,使用
期刊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化,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高中政治课教师也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高中政治课作业设计是教学改革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还未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针对高中政治课作业设计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依据“多元智能”(
学位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二十大报告以独立篇章对其进行了战略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和治理需求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安全理念为其提供了理论渊源。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包括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国家安全理念,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统分结合、综合协调
期刊
微项目教学法是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力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微项目教学法将微课与项目教学法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微课的短小精悍,又以项目化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笔者以微项目教学法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进一步论证微项目教学法融入
学位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是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渠道。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推进各学科教学与美育的有机融合。本文以美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融合为研究对象,从初中道
学位
赏识教育是以“爱”为出发点,富含温度的教育。它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剧烈变化,比较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
学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颁行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紧扣时代特征,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出爱国不分年龄、种族和职业。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重点对象,本身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迫切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