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根据塞利格曼的理论,习得性无助感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情境,它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在这一具体领域感到不具备该能力的信念。研究者们在学习的各个具体情境展开了研究。在学习英语的群体中,一个人有学习英语的良好愿望并投入大量的学习精力,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沮丧等消极的心理体验。这些消极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正,会逐渐形成一种否定的认知风格,导致英语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困难。因此,了解高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情况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某高中154名学生发放了英语习得性无助感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研究,得出高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总体特点,探讨其与英语成绩,家庭背景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整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学生的无助感倾向并不明显。无助感由高到低依次为情绪无助,动机无助,行为无助和认知无助。2)高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与英语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表现越好,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持的学习无助感越低,反之亦然。3)来自乡镇和城市的学生在习得性无助感上有显著差异。差异表现在:来自乡镇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具有更明显的习得性无助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无助感得分略高于女生。基于这些结论,对高中教师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教学启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无助感的形成。教师在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