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发生了流动性危机。虽然从表面上看,本次金融危机是由于次贷危机而造成的,但原因其实还是银行流动性问题,即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资产负债到期期限结构错配通常认为是商业银行“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所引致的到期缺口。严重的资产负债到期期限错配可以引起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造成银行无法到期兑付,更严重的会造成银行破产、倒闭。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现状,分析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主要原因,以及期限结构错配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以C银行的相关信息,对C银行近几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到期期限结构等财务数据的分析,运用到期资产占比与到期负债占比之差、以及运用久期缺口计算发现C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较为严重,并且找到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就是商业银行对收益性的追逐而轻视了流动性的问题以及C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文章结合银监会监管警戒值,对比、分析了同行业,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的资产负债到期期限结构错配状况。针对问题的根源,结合C银行作为一家外资银行的特点,从自身出发建立合理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流动性监管和监测指标,建立定期压力测试机制来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对策,来防范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最后提出现阶段研究的短板以及可以继续深入讨论的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比较显著,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系统性问题。并从C银行本身,商业银行以及监管层视角出发,提出避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而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建设性意见。本文对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到期期限结构错配,提高流动性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对于工业品企业而言,渠道是商品从生产商传至消费者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各种类型中间商所串联起来的通道,渠道在4P营销理论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构建
2014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轮大牛市,其中“互联网+”相关企业呈现出估值泡沫化的现象,以2015年中报为基数计算,“互联网+”相关股票的平均市盈率高达170倍,从经典企业估值理论出发,以市盈率作为判断标准,“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无疑充满了泡沫。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企业估值泡沫形成的原因及其合理性。首先,本文从宏观背景出发,系统地梳理了本轮牛市的宏观经济原因。结合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工业品定制化的步伐,个人消费产品如此,如汽车、电器、服装等行业,企业产品也是如此,如飞机、高铁等行业.物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标系统,定制化的程
期刊
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终于全面完成.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