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试桩承载特性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com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平衡试桩(O-Cell试桩)是一种新的静载荷试桩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不 需要反力平台,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但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滞后。自平 衡试桩和传统载荷试验的荷载传递的机理存在差异,本文编制了单桩轴对称非线 性有限元计算程序,研究自平衡试桩和传统载荷试验的荷载传递差异,重点针对 超长桩下的差异研究。采用荷载传递法推导得到自平衡试桩荷载-曲线的完整解 析解(桩侧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桩端土采用三折线模型),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解 析解的合理性,并探讨解析解的应用。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载荷和自平衡加载下,桩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布、桩周土传递函数 存在差异。 2.传统载荷和自平衡加载均达到极限状态时,有限元计算得到粘性土中自 平衡试桩的上段桩向下总摩阻力与传统载荷试验产生的向上总摩阻力基本相等, 砂性土中自平衡试桩的上段桩向下总摩阻力略小于传统载荷试验产生的向上总 摩阻力;自平衡与传统载荷加载下极限侧阻力比值沿深度变化,在荷载箱处达到 最大;虽然侧摩阻力的分布存在差异,但是自平衡试桩得到上、下段桩极限承载 力总和略小于传统载荷试验的到极限承载力,偏于安全。 3.超长桩按变形控制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时,自平衡和传统载荷加载下 下段桩承载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自平衡荷载箱越靠近桩端、桩越长、桩直径越小、 桩周土强度越高,两者的差异越大。自平衡与传统载荷下桩端力-桩端位移近似 呈直线关系,两者桩端割线抗压刚度接近,自平衡与传统载荷的桩端割线抗压刚 度比值约为1.20,比值对荷载箱离桩端距离、桩长、桩直径、桩周土的变化不敏 感,两种加载方式下端阻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桩端位移的差异。因此对于超长桩, 从变形角度考虑,自平衡试桩下段桩的承载力结果直接作为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一 部分,高估了变形控制下下段桩的承载力,存在不妥,应当考虑桩身压缩变形的 影响。 4.应用自平衡试桩解析解,研究沉渣对自平衡试桩的影响,说明白平衡试 桩对沉渣有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自平衡加载对沉渣的敏感性,可以用来检 查灌注桩实际清孔效果,而传统载荷试验长桩的侧摩阻力发挥影响到沉渣的判 断。 5.应用自平衡试桩解析解,可以预估荷载箱的位置。 6.应用自平衡试桩解析解可把自平衡试桩结果转换成传统载荷曲线(称荷 载传递解析转换法),和实测传统载荷曲线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精度;荷载传 递解析转换法和荷载传递位移协调法得到拟合传统载荷曲线比较接近;相比其他 转换方法,荷载传递解析转换法具有明显的优点:理论完整、不需实测传递函数、 简单实用。 关键词:自平衡试桩,有限元,超长桩,变形控制,荷载传递,位移协调,解析 解
其他文献
薄基岩浅埋煤层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赋存,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由于其特有的赋存特征,容易造成部分煤层的漏采。由于各煤层间距较小,在回收漏采资源时,其准备巷道会受到下部采空区的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我国超高层结构中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介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新型结构,它分别继承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建筑膜材预张力测量的现状,围绕着提出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测量仪器这一目标来展开的,总体的研究思路遵循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大量涌现,推动其设计方法也不断的进步,结构的相互作用影响分析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层数多、高度高、重量大,如建在软
本文对简支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基本理论中,桥梁刚度变化、路面不平顺以及车速变化对车桥动力响应的影响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与路面接触形式不同,将双轴车辆模拟为三种车
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对腹板开方孔简支梁及梁腹板开圆孔和方孔梁柱节点的承载性能、延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本文首先回顾随机有限元法的研究状况,指出传统的摄动随机有限元法能够考虑结构系统的质量、阻尼、刚度、激励以及响应量的不确定性,但这种随机扰动量常常假定为很小。然后重点
水资源配置的研究,需要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展开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具体实践或者案例结合的关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尝试与探讨。本文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系统工程、模
车辆通过桥梁时,引起了桥梁结构的振动,而桥梁结构的振动又影响车辆的振动,车辆与桥梁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为车辆和桥梁耦合振动问题。随着车辆轴重的加大、车辆运行速
  拱桥作为一种主要承受压力的曲杆体系,其承载能力必然受到稳定性的影响。稳定问题是拱桥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对拱桥稳定理论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