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我国,癌症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结直肠癌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每年都在升高。最近几年,抗血管生成药物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预后,贝伐珠单抗和瑞格非尼均为此类药物。瑞格非尼属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证实对晚期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该药物尚未在国内上市。阿帕替尼是中国研发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瑞格非尼相比,同为口服剂型,但阿帕替尼对VEGFR-2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旨在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1-1至2016-12-31期间应用阿帕替尼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22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阿帕替尼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本研究数据分析应用的是SPSS21.0软件。应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不同分层因素间的疗效比较;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被用于分层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用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值<0.05意味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2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是5.66个月,总体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4.13个月和7.87个月,ORR为9.1%,DCR为54.5%。分层分析结果示高-中分化组较低分化组PFS显著延长;浸润深度未透浆膜组、原发灶手术组OS均明显延长(P<0.05);浸润深度未透浆膜组可显著提高DCR,但对OR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肿瘤部位是影响P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联合化疗是PFS、OS的独立保护因素,浸润深度、原发灶手术与否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2名患者中,可随访不良反应的有10例,主要包括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胃肠道反应、乏力,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60%。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可在调整用量或停药后好转。 结论: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可能给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且毒副反应多数可以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