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春秋中期发生的一次“反常”的战争——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之战为研究案例,通过观念、制度这两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角度,较详细地对这场战争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制度与具体外交行为、外交模式变迁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写作是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理论、历史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等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外(邦)交历史单一事件和短阶段研究的一次尝试。本文的导论部分对文章的写作动因、理论方法、创新之处及本文的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一章为本文的文献述评和理论框架部分。第一节简要总结了社会科学中有关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的一般性理论。第二节主要是对本文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概括与述评。第三节先介绍了历史社会学这门学科及其关注的研究领域,然后将观念与制度这两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单独列出,探讨了它们的定义及社会作用。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分析与验证章节。第二章主要是对殷商到春秋前期的社会观念、制度的简要介绍,并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打下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以理论工具对泓之战、宋襄公等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本章末提出了本文对外交行为决定因素的分析和对外交模式发生变迁原因的初步看法。第四章一方面是上一章分析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文所提出的看法进行事实验证的部分。本章通过分类验证和案例分析后,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实上文所提的观点。结语部分申明了本文在论证上的一些不足,并强调了上文所提的三个观点:一是部分由观念、制度组成的社会结构是制约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因此在某种情况下维护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二是观念、制度的变化既是社会结构发生变迁的部分原因,也往往是其象征,并为下一轮的社会变迁准备了某种前提条件。三是本文进而认为,行为者自身行为能力与社会结构的制约具有某种联系。行为者不仅程度不同的受社会结构的制约,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反过来可以通过对自身观念和制度的某些改变,进而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时,外交观念的塑造与自身制度的选择,必将深深地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