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孟学派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内在仁学,在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去由于资料匮乏,其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近年来,随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子思一派作品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史上的思孟关系及思孟学派问题在20世纪木重又成为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问题,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已有的研究多以文献考据和哲学探讨为主要内容,较少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而笔者在阅读这些新材料的过程中,感觉到子思和孟子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不仅在思想上丰富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而且他们一脉相承,在人格上深深影响了后代的中国文人.所以本文即拟从证明思孟学派的存在入手,结合新出土的材料着重分析思孟学派的人格特质,进而考察其对中国古代文学之士及其作品的影响.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证思孟学派的存在.思孟并提最早见于《荀子·非十二子》,但语焉不详.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思孟学派的人格特质.第三部分着重探讨思孟学派对后代文学之士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笔者认为从儒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孔子为儒家人格学说提供了历史的起点,而思孟学派则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并趋于定型,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形态.如果说孔子身上更多的是平和中正,那么思孟学派无疑为其增加了更刚性的内容,将其化为一种不断进取,宁折不弯的积极精神.他们更注重群体对个人价值与意义的看重,更注重个人意义的实现与完成.这种对内在人格的关注,使它更多地与追求精神生活的文学之士相契合,或隐或现出现在不同时代文人的生活当中,以至于形成一种人生指引或者说是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