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孟学派的人格特质及其对后代文学之士的影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孟学派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内在仁学,在战国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去由于资料匮乏,其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近年来,随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子思一派作品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史上的思孟关系及思孟学派问题在20世纪木重又成为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问题,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已有的研究多以文献考据和哲学探讨为主要内容,较少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而笔者在阅读这些新材料的过程中,感觉到子思和孟子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不仅在思想上丰富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而且他们一脉相承,在人格上深深影响了后代的中国文人.所以本文即拟从证明思孟学派的存在入手,结合新出土的材料着重分析思孟学派的人格特质,进而考察其对中国古代文学之士及其作品的影响.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证思孟学派的存在.思孟并提最早见于《荀子·非十二子》,但语焉不详.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思孟学派的人格特质.第三部分着重探讨思孟学派对后代文学之士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笔者认为从儒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孔子为儒家人格学说提供了历史的起点,而思孟学派则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并趋于定型,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形态.如果说孔子身上更多的是平和中正,那么思孟学派无疑为其增加了更刚性的内容,将其化为一种不断进取,宁折不弯的积极精神.他们更注重群体对个人价值与意义的看重,更注重个人意义的实现与完成.这种对内在人格的关注,使它更多地与追求精神生活的文学之士相契合,或隐或现出现在不同时代文人的生活当中,以至于形成一种人生指引或者说是潜意识.
其他文献
习语是语言中形式和意义固定的词组和句子,是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典故、格言和歇后语等.习语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好比一面镜子,
学位
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后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在以前的研究中大都关注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对其独特的文体价值如何演变生成的过程,尤其对这一文体形式中的现代性叙事转换尚未有较多
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文化思潮.该文力图解答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何处.该文首先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