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水生植物腐解过程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枯落物分解是湿地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过程之一,研究水生植物腐烂分解过程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枯落物分解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因素影响,其中非生物因素是指作用于分解过程的外部环境条件,生物因素包括湿地枯落物物理化学性质和湿地生物区系(参与分解的异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选择太湖贡湖湾6种代表性水生植物(挺水植物芦苇和茭草,浮叶植物莲和荇菜,沉水植物菹草和狐尾藻)作为研究对象,在温度、水分、养分等外部环境一致的条件下,综合研究不同生物量密度梯度下不同生活型湿地植物的分解过程及其成分变化,探讨水生植物营养成分对其腐烂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的化学组成与其生活型存在一定的关系,3种生活型植物的初始C、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大小关系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P含量大小关系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N含量大小关系为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同一生活型植物个体间有些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如莲的木质素含量(140.91mg/g)约是荇菜(19.07mg/g)的7.4倍。(2)在64d的腐解过程中,浮叶植物的分解速率最快,沉水植物其次,挺水植物最慢;且分解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期分解速率较快,随后缓慢下降。6种植物的分解速率与生物量密度存在一定关系,芦苇、茭草、菹草在最大生物量密度组分解最快,莲与荇菜在最小生物量密度组分解最快,狐尾藻在中等生物量密度组分解最快。(3)分解过程中,植物残余物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在不同生物量密度组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一致。不同植物的P、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与植物生活型无明显关系,总体上P含量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纤维素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木质素含量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植物残余物中C、N、半纤维素含量变化因植物生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变化模式,在分解初期不同植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分解后期则均为C含量上升,N、半纤维素含量趋于稳定。(4)植物残体成分如N、P、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N等能够预测不同植物分解速率大小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在整个分解周期中,初始N、P含量越大分解越快,初始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C/N、C/P、木质素/N等越大分解越慢;腐烂分解的不同阶段预测分解速率的质量指标有所不同,在分解前期,N含量越高分解越快,半纤维素含量、C/N、木质素/N越高,分解越慢,而后期主要木质素含量越高分解越慢,其它因子影响较小。本文通过对3个生物量密度梯度下6种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研究,发现不同生物量密度对水生植物分解过程无显著影响;同时通过研究水生植物残体分解速率与其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植物成分对植物残体分解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湿地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规律,以及成分差异与分解过程的相关关系等,可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物种选择及群落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正>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对生活的真实体会和表达真实生活感受的愿望!写作不是传经授道",而是引导孩子去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唤醒孩子写作的冲动。我尝试面向
目的了解我国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的情况。方法于2010年11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为关键检索词,在CMCC、CBMDISC、CNKI、VIP、万方
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药品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将药物咨询知识渗透到药剂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介绍将药物咨询知识与药剂学教学结合的方法。
连日来,伴随着比特币行情的暴涨暴跌以及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一自比特币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命题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激进者认为,比特币是抑制通胀、“去中
报纸
文章论述了重金属离子的危害性、膜技术优点,同时阐述了反渗透、微滤、超滤、纳滤、液膜分离技术在重金属废水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清瘀利胆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方法、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11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熊去氧胆酸、地
<正>1前言随着现代手术方式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均可在急门诊手术室局麻下实施,门诊实施手术,不需住院,可节省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局麻药多用
90年代初第二亚欧大桥的开通 ,为西部特别是新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对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的高度重视和各种政策的向西倾斜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总结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通过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基地、教学大纲等方面阐述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课堂教学及社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