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唐复译的《飞鸟集》于2015年发表后,因用词大胆,风格独特引发翻译界热议。部分诗句翻译争议较大,不少读者斥其用词粗俗,亵渎了泰戈尔。出版社迫于压力下架冯译《飞鸟集》,将整个事件推向舆论顶峰。事实上,冯唐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呈高度的两极分化,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仅用传统翻译理论来衡量冯唐的翻译是不够的。对《飞鸟集》中译本及译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选择层面,从文学理论层面和读者接受角度来分析冯译《飞鸟集》的几乎没有。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实现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隐藏在文本结构的各个层次中,这种多层次文本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召唤性,一方面为读者提供解读文本意义的指示,引导读者展开想象,一方面也借助读者的这种审美参与得以呈现。本文具体基于接受美学的三个主要理论——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和召唤性结构来分析冯唐译《飞鸟集》文本意义的实现和审美价值的再现,为研究冯唐译本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最后,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冯唐译本做了总体评价,即总体而言,冯唐的译本较为贴近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体验,更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和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但个别诗译本过度张扬自我,以致曲解了原作者的意图。这也提示我们要秉持历史、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和评价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