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生态环境——以《野草在歌唱》两篇中译本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生态环境是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目前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见雏形,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翻译、公示语翻译以及口译等翻译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对该理论中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其构成要素具体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也存在着分歧。因此,对翻译生态环境的研究存在着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厘清这一概念,另一方面也能为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翻译生态环境所包含的要素较多,本文以TheGrassisSinging的两版中译本为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读者接受因素。《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的成名作。该作品于1950年在伦敦出版,一经出版,便在全球反内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个由王科一所译,1956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个由王蕾所译,199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本文拟运用翻译选择适应论分析比较TheGrassisSinging两个中译本的异同,并试图找出造成译本差异的成因。文章首先对翻译生态环境研究现状以及TheGrassisSinging这部小说及其两版中译本做相应介绍,并阐述用TheGrassisSinging及其中译本的个案研究来解释翻译选择适应论对翻译生态环境研究的启示和可行性。然后概述翻译选择适应论,介绍相关的重要术语。接下来是文章重点,运用翻译选择适应论,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中译本的异同,分析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   作者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译本的异同。通过研究,本文发现,造成两个译本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译者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主要包括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两个方面。通过对王科一和王蕾两位译者所存在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比较分析,作者发现王科一所处的生态环境中,政治环境占主导地位;而在王蕾所处的生态环境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译本着重强调文学性。本文作者认为,译本的形成是翻译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TheGrassisSinging的两个译本是各自的译者对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和适应后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作者认为,没有人可以生存在真空之中。事实表明,任何作家、译者、读者都无法摆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但作为译者,如果受某种因素影响过深,走向极端,那么译文势必会偏离原作的意图,其后果是译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译者必须警惕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大限度的保证译文对原文的忠实。   鉴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本文仅限于从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来探讨翻译生态环境。实际上,本文所涉及的要素远远不是翻译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全部因素。作者希望此项研究能为深入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新闻语篇作为最常见的大众语篇之一,不仅是现代社会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特别是话语分析家的青睐。进入多媒体时代以来,新闻语篇不再局限于单
互动教学模式源于社会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本文着眼于互动教学模型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因为就高职高专的英语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行军,长征道路上的艰苦卓绝为一个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做了最伟大的奠基。在这次“历史大行军”中,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结下了生死之交。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张宗逊与彭德怀万里长征期间的革命交往及战斗历程,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张宗逊,陕西渭南人,1908年生,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任红军第四军连长、第一方面军
翻译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又迎来了“生态转向”的契机。在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者主张译者隐形时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剧坛的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三次普利策戏剧奖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西方学者对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他在美国戏剧史仍至世界戏剧史上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