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也不断加强。与此同时,中国已经从以往的向国外借鉴学习阶段逐渐过渡到主动展示自身文化底蕴和优势的时期。然而,如何让世界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便成为外宣翻译工作的当务之急。继而,翻译工作者所担负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担当信息传递的使者,还要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让西方理解并接受当今的中国,为中国接入国际轨道铺平道路。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外宣翻译研究要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发展步伐,翻译工作者也并未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故而在该研究领域中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仍需业内人士付出更多的努力。本文通过对尤金·奈达教授的对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借鉴两个主流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和目的论)与两个新兴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全面地分析了外宣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遂将研究题目定位于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为例。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如下两点:1.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指导外宣翻译的记者会口译时存在何种优势?2.如何在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指导下使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更具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在对相关文献阅读和语料分析之后,笔者首先找到了尤金·奈达对等理论的理论优势:“动态对等的翻译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谢天振,2009:42)进而归纳出记者招待会上所体现出的口译活动特点,即政治性、即时性、文化性、纪律性、灵活性;其次,结合“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和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活动特点,从政治、经济、外交、古文诗句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等理论使译文更趋向合理,更为目标群体所接受,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从而实现交流目的;最后,语料所选取的四个方面虽不详尽,但也颇具代表性。在对语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选词用句的细微之处入手,抓准词语的文化内涵和句式的行文习惯,找出语料中的运用不当之处,并发现遣词造句中的亮点,从而强化了对等理论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即不受表达形式禁锢,注重受众感受。研究发现,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奈达先生的对等理论并非像外界所认定的那样,只能在文学翻译中派上用场。相反,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实践领域中,该理论的应用更能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也是前途一片光明。希望能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参与到外宣翻译的研究,共同为国家的外宣翻译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