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产地规则最初产生于国别贸易统计的需要,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产生的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产品的生产加工涉及了多个国家或地区。这一方面使得原产地的认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原产地规则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际贸易中,许多贸易措施的实施,诸如反倾销、政府采购、普惠制、关税配额等,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到货物的原产地问题,使原产地规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成为了一个背后隐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政策性问题。一国是否有完备的原产地规则及其如何运用,直接影响到其执行对外贸易政策的效果。许多国家都分别制定了繁琐、苛刻的原产地规则,甚至于一个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制定了不同的原产地规则,并根据形式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于2004年8月颁布了新的《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条例》,并于2005年1月正式施行。但随着国内外经贸形势的不断发展,与WTO的要求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相比,中国原产地规范领域的现有法律、规章还存在着不足,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本文从原产地规则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原产地规则,系统的研究了其对中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了中国现有的原产地规则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原产地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原产地规则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了原产地规则的种类、原产地规则的判定标准及原产地规则的主要作用,阐述了WTO《原产地规则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实施例外,并指出了《原产地规则协定》的局限性。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实践,诸如普惠制、政府采购及国别配额等几个方面的运用及影响。第三章阐述了中国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原产地规则状况,并分别分析了其对中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章介绍了中国原产地规则的现状,分析了中国现行的原产地规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调整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