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4年),通过田间原位测定、室内化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不施肥(CK)为对照,系统研究了马铃薯-油菜-莜麦轮作制度下单施有机肥(M)、化肥平衡施用(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M)对土壤特性及养分平衡、作物生产力及养分利用率,以及农田系统净生产力(NEP)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连续9年施肥(NPKM、M、NPK),同一处理的耕层(0~20cm)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随施肥时间的延长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NPKM处理中的磷钾和有机质,M中的钾和有机质的增加达到了显著水平,CK除使钾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外,其他养分均缓慢下降。与CK相比(9年平均),NPKM和M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NPK仅显著增加了氮和磷的含量。从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看,与CK相比,3种施肥措施分别增加了0~100cm土层的氮、钾,0~40cm的磷和0~20cm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作物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平衡有互补作用,9年平均,NPKM处理的氮磷钾均有盈余,NPK处理中氮和钾亏缺,磷盈余;M中的氮磷亏缺,钾盈余。(2)马铃薯种植季(2010年),土壤CO2排放速率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24h内,6:00-8:00速率最低,12:00-14:00最高;一年中,在雨热同期、作物生长旺盛期的7月末速率最大。CO2在作物生育期内的排放速率平均值为94.5~126.5mg C·m-2·h-1,作物收获后迅速下降到40.7~51.2mg C·m-2·h-1。C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10cm地温影响,温度敏感系数(Q10值)为1.47~1.68。季节变化受10cm地温、0~20cm土壤含水量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其中在作物生育前期与马铃薯全株及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正相关,在生育后期及收获后与10cm地温极显著正相关。与CK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幅顺序为M>NPKM> NPK。(3)在阴山北麓旱耕地上,全年的土壤CO2排放量为2.81~4.28t C·hm-2,作物生育期内的排放量为2.17~3.29t C·hm-2,与CK相比,M处理的增量最大,其次是NPKM和NPK。如果仅考虑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CO2排放量,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农田系统每年从大气吸收CO20.11~0.81t C·hm-2,如果考虑土壤全年的排放量,NPKM和NPK处理下农田系统每年从大气吸收CO20.087和0.21t C·hm-2,而土壤中的碳在NPKM和M处理中均有较大盈余。(4)9年平均,与CK相比,不同施肥措施对马铃薯经济产量增幅为26.1~44.2%,油菜增幅为27.9~97.5%,莜麦增幅为22.7~38.7%,其中NPKM的增幅最大,其次是NPK,M增幅最小。8年平均,N、P2O5、K2O养分的农学效率分别为8.6、8.3和7.9kg﹒kg-1,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5.3%、20.7%和54.5%。NPKM、NPK和M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5.2%、30.6%和19.2%。氮的当季利用率与随生育期降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同一处理对产量的贡献率与生育期降水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