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醪中的泪与笑——梁遇春随笔综论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天才”之誉的梁遇春,以个性鲜明、博识睿智、视角独特而富有诗情笔调的随笔,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随笔散文史上的位置。本文试图寻找梁遇春随笔研究的另一视角,即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文本,通过细致的梳理和读解,探析梁遇春随笔创作的文化渊源、母题建构和审美特点,体味一个天才作家的个性气质、心路历程、价值取向和理想诉求,并血此明确梁遇春随笔在中国现代随笔发展史上的译介奠基之功。 梁遇春的随笔创作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既借鉴“外国的模范”,也讲究“中国的情调”;既吸纳了西方随笔的特性精髓,又传承中国传统诗文的本土底蕴。“外援”与“内应”的文化渊源共同催生和滋养了梁遇春的随笔创作。梁遇春随笔的内容涉及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爱情、友情、婚姻等,对悲欢人生的感悟、纷繁世相的洞察和青春情感的诉说,构成了梁遇春随笔的创作母题。梁遇春随笔显示出六个方面的审美特色:视角独特、反讽手法、絮语风格、情理谐趣、悲剧的幽默和想象性写作。
其他文献
刘辰翁是整个宋代词作数量仅次于辛弃疾的词人,而且他的作品不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比较突出的,在宋末元初的词坛上,本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上世
本文以诗的音乐性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英语格律诗歌翻译中的音乐性传递问题提出论者的个人观点和见解。全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讨论音乐性和诗歌的关系。
作为清代“集大成”者的《论语正义》,却一直都没有专书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整体出发,从细处着手,希望从宏观上更全面地反映《论语正义》的风貌,不论是时代背景、作者
民国五年六月六日(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暴死北京。但导致他患上尿毒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肉不欢迅速发胖    袁世凯自幼生长在官宦世家,但本身并不富裕。他儿时父亲早逝,与母亲一起度过几年平民生活。由于清苦,袁世凯十分向往《水浒》中梁山好汉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当然也十分仰慕清廷帝王们的奢侈生活。  满洲人本是游牧民族,自祖先开始便以食肉为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