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种群的建群者追溯到建国初期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生个体,在遗传上可能与远东地区的种群有一定的差别,因而是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基因库。过去的20年里,种群从13只个体发展到530余只。虽然从数量上摆脱了濒危处境,但是由于近交和选择问题,遗传多样性可能已经下降。本文基于14个微卫星位点,对东北虎林园圈养东北虎种群进行了遗传背景的调查和部分谱系的确证。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3-11个,平均5.6个,位基因数0.93-5.01个,平均2.47个。对原始谱系中部分个体的父权关系的确证中,累积非父排除率为98.3709%~99.9908%。这表明这套遗传标记系统在虎种群遗传管理中非常有效。从3个世代的分子遗传学调查来看,该种群从群体杂合度和个体杂合度两个方面均表现出随着世代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表明遗传多样性和个体的遗传潜力都显著下降。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遗传管理措施,以抑制这种趋势。鉴于此,本文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基于微卫星数据的分子遗传管理体系,经过已知家系的检测,该管理体系可以准确预测后代基因型和个体杂合度,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任何交配方案带来的遗传产出,因而可以作为选择最佳交配方案的依据。这对于以东北虎为例的濒危物种易地保护种群的发展和保护意义重大。针对东北虎林园种群的基本遗传状况和规模,建议将该种群分为核心种群和边缘种群,对核心种群用本文建立的分子遗传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遗传管理,保持整个基因库的质量,而对于边缘种群则可不作为保护种群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