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1]。现已阐明,遗传因素在DR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作用[2]。诸多研究表明,由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及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 dehydrogenase, SDH)共同构成的多元醇通路是组织细胞葡萄糖代谢的重要途径,该通路的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3]。国外有学者发现,SD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DR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4],并且可能存在种族差异[5]。目前国内尚未发现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在中国南方人群中SDH基因启动子区域位点G-888C (rs3759890)的多态性与DR的发生或发展具是否具有相关性。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防、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认识。方法1.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及内分泌病区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187例,根据眼底表现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组(NDR组,69例)和视网膜病变组(DR组,118例),同时根据2002年修定的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将视网膜病变组分为非增生性DR组(NPDR组,53例)和增生性DR组(PDR组,65例)。对照组选取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地区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23例,均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体检者。2.采集所有受试者静脉血2mL, EDTAK2抗凝,-80℃保存待用。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3.提取所有受试者的全血DNA并纯化,对含有G-888C的目的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4.对DR组与NDR组之间进行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临床资料的比较。5.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所有受试者G-888C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6.对不同基因型组之间进行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临床资料的比较。7.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R组与NDR组间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糖尿病平均病程为10.94±7.33年,显著长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6.75±5.29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2,P=0.000),2组间其他临床检测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R组、NDR组和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6%、8.7%和8.1%,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4%、25.4%和29.7%,DR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DR组和对照组,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5 P=0.001;x2=14.047 P=0.001);DR组与NDR组之间以及DR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10 P=0.011;x2=12.011 P=0.002;),而NDR组与对照组之间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SDH基因型组间临床特点比较结果显示DR组与NDR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增生性DR与非增生性DR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DR与糖尿病的病程具有相关性;SDH基因G-888C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人群2型糖尿病D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与DR的发展并无关系,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将可能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