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散文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身处明清易代、多元文化激烈碰撞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黄宗羲在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富于开创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巨大贡献,其成就涵盖了史学、经学、历法、数学以及文学理论与实践,对浙东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黄宗羲曾参与了南明监国时期短暂的斗争,对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与人物有着切身的体悟和了解,而这种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宗羲的文章正本清源,举实求是,力避浮华,在明清散文史上独树一帜,但向来为其学术思想所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黄宗羲的散文创作入手,就其文论主张、散文之实践以及文体之风格特点分别进行个案研究。   黄宗羲在交游、创作过程中的体现了他诸多的文论主张,集中反映在他的文序、诗序等文体中。本文的第一章就其中的“天地元气”、文学与史学、文学与经道、质与文等观点,以及各种文体所承载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钩沉与梳理。   黄宗羲在散文创作中充分体现了“至情”的特点。他少丁家难,祸患频仍,自励秉持,对前朝师友、遗民的殉道、殉难也有着深刻理解,体现在散文创作中就是对于“人性”、“人情”深入挖掘的不懈追求,抱持“至性”、“至情”伟大人格的彰显,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的第二章对于散文实践内涵进行提炼。   黄宗羲诸文体的创作实践也蕴含了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世界。黄宗羲对创作题材的赋予有所倚重,风格个性则依附于各种文体之中。另外,黄宗羲创作时间较长,情随物迁,前后期的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本文的第三章将就此作重点分析。
其他文献
当代英国著名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1952-)“都铎系列”的两部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分别获得布克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获得广
4000多年前,小麦自欧洲、西亚传入我国,在北方取代了小米、黄米的主粮地位,在南方成就了与大米平分秋色的膳食结构;500多年前,玉米自美洲传入我国,成为华夏大地新的主粮。未来,我们或将迎来第三次膳食革命,这次的主角是——马铃薯。  2016年年初,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预示着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我国除稻米、小麥、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粮。预计到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