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民族寄宿制小学,这些小学率先在人口稀少的牧区和偏远山区建立,随后由于种种原因日渐没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认识,这些牧区和山区又逐渐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民族寄宿制学校,同时其办学范围也得到了扩大。进入21世纪后,寄宿制的办学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数量增长和规模增大的同时,针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有不少研究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校发展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学生压力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也积极地提出了可靠的建议来优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由于学生既是教育的资源也是教育的对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问题备受研究者重视。本文选取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业作为研究内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研究设计等,为论文的撰写和深入的分析做铺垫。第二部分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业现状,主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作业、成绩、学习后的心理感知,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等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三部分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业的问题与原因,通过对比,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业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及一般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作业方面、成绩方面、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业问题的建议,针对以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如制定相关作业制度,科学布置学生作业;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和时间;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发挥寄宿制学校育人优势等;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针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通过调研与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另外,本篇论文还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新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