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y123tx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非药物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八段锦联合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北京医院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已确诊的帕金森病且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年龄在30到85岁之间,符合临床2016年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及相关纳排标准。将纳入的3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6人)和对照组(15人),其中试验组在受试者常规西药治疗外,予睡眠卫生教育、八段锦和针刺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继续受试者常规西药治疗,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情况。在试验在基线点(第0天)、中期(第14天)、终期(第28天)使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量表(RBDSQ)、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帕金森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帕金森病问卷39项量表(PDQ-39)对PD患者进行评分,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两组组间对比以及组内前后对比评价非药物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八段锦锻炼联合针刺)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疗效。结果:1本研究总共纳入31人,试验组男性5人(31%),女性11人(69%),对照组男性6人(40%),女性9人60%);受试者年龄在48-85岁,试验组平均年龄为65.69±7.171,对照组平均年龄为70.33±10.125;年龄、性别、病程、H-Y分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量表评分在基线点(第0天)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第14天,PDSS量表(P=0.004)、PSQI量表(P=0.032)、RBDSQ 量表(P=0.012)、NMSs 量表(P=0.040)、PDQ-39 量表(P=0.019)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ESS量表(P=0.237)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8天,PDSS量表(P=0.000)、PSQI量表(P=0.012)、RBDSQ 量表(P= 0.000)、ESS 量表(P=0.050)、NMSs 量表(P=0.004)、PDQ-39量表(P=0.004)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第14天与第0天比较,PDSS量表、PSQI量表、NMSs量表、PDQ-39量表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RBDSQ量表及ESS量表评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与第0天、第28天与第14天比较,PDSS量表、PSQI量表、RBDSQ量表、ESS量表、NMSs量表、PDQ-39量表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仅第28天与第0天的PDSS量表评分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非药物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八段锦联合针刺)可以在帕金森病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非运动症状以及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非药物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在治疗PD患者的日间过度嗜睡情况方面,起效相对更慢,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且疗效稍弱。
其他文献
背景:糖尿病性胫前色素斑(pigmented pretibial patches,PPP)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皮肤并发症表现,也称糖尿病性皮肤病(diabeticdermatopathy)、糖尿病性胫前斑(diabetic shin spot)、胫前斑、胫前黑斑、胫前点等,文献报道PPP发病率大致在10%~50%,在出现微血管并发症或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可能存在相关,对于PPP的发生发展与糖尿
学位
目的:总结典型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特点,分析不同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体质辨识的角度为哮喘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以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于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明确诊断为典型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及中医体质相关信息,采用王琦九种基本中医体质分类的判断标准进行体质分类判定,根据《支气管哮喘中医
学位
背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 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预计2021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抑郁症的年患病率为3.0%,抑郁造成老年人医疗支付负担增加,家庭负担沉重,急需社会关注和研究,在中国社会,家庭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概
学位
研究目的:1研究一: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法治疗T2DM有效性及安全性。2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导师于秀辰教授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T2DM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经验。3研究三:基于研究二选定的核心药物组成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明确其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 研究一:通过检索 CNKI、WangFang、VIP、SinoMed、Pubmed、Embase、Coch raneLibra
学位
研究目的:由于近些年社会快速的发展,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营养缺少或失衡、运动的缺乏以及工作上或学业上的压力等其他因素,湿热体质已经成为在中国和全球非常常见的一种体质。因此可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湿热质NAFLD患者,还可以为中医体质在临床的中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对NAFLD的合并症作预防和治疗参照。研究方法:为了更深刻探讨和研究湿热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通过临
学位
目的 探讨引气归元穴穴位按摩联合脐灸用于脾肾阳虚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一区、二区住院治疗的64例处于缓解期的脾肾阳虚型UC患者,按照不同病区收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应用引气归元穴穴位按摩联合脐灸干预,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粪便性状评分、中医症状
期刊
背景及目的: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古代典籍中并无明确病名记载,病因病机也无统一定论,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张景岳“真阴精气理论”,提出糖尿病肾脏病的核心病机为“精损络痹”。并根据这一核心病机,总结出用于治疗DKD气阴两虚、瘀热阻络证的芪地糖肾方。前期临床试验已证实芪地糖肾颗粒可以降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蛋白尿,但样本量较小,且对肾小管作用不明;前期动物试验证明对肾
学位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癌前疾病。西医目前对CAG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分析现代医家对CAG的认识、辨证分型、证候要素及处方用药等方面的经验,初步总结CAG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更好地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现代医家对CAG的认识、辨证分型
学位
目的:阈下抑郁是一类临床表现为抑郁状态但未达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亚健康状态,通过观察中医药特色化干预(郁乐饮+五行角调音乐)对阈下抑郁患者流调用抑郁量表(Center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分影响及其对不同证候阈下抑郁患者的CES-
学位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由高淀粉低蛋白食物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转化,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营养结构的变化而逐年上涨,由于胆囊炎的症状多为剧烈腹痛、发热等,不仅给病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同样带来了精神压力,长远来讲,对于社会发展同样不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减少从术后到康复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