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自Lakoff和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面世以来,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研究发展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脑功能成像方面都有大量的隐喻研究成果,它们主要着眼于解决两个问题:隐喻义加工与本义加工的时程是否相同?隐喻义加工是否比本义加工涉及更多的脑区?目前对于这两个问题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隐喻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尤其是具有高度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的发展,使得研究者们可以在线观察语言加工的独特脑机制。目前,fMRI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语言研究,包括隐喻研究,人们可以从fMRI脑成像中观察隐喻加工与本义加工的不同脑区。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需要综合考虑隐喻的新奇度、熟悉度、实验任务类型及难度等多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将fMRI这一新的研究手段创造性地应用于汉语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并在实验设计中区分了固化隐喻与新奇隐喻,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的隐喻句,旨在探讨汉语隐喻句加工不同于本义句加工的独特脑机制,以及隐喻新奇程度和句法结构对隐喻加工神经机制的影响。20名浙江大学理工科学生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第一医院)的磁共振实验,对正式用于实验的240个刺激句,包括40个本义句、40个死隐喻、40个新隐喻和120个假句进行了语义合理性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四种条件的刺激句都激活了左脑额中回和颞上回的传统语言区,无论是固化隐喻还是新奇隐喻都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差异在于新奇隐喻加工在激活区域和强度上均大于固化隐喻。具体而言:汉语隐喻加工的时程受句子熟悉度和新奇度相互作用的影响;固化隐喻比本义句更多地激活了左脑的认知资源,而新奇隐喻则需要更多右脑功能区的参与;右脑在加工新奇隐喻和假句中的激活强度证明了它在处理不熟悉的语义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主系表和主谓宾结构的隐喻句加工的脑机制也进行了比较,发现主谓宾结构的本义句和隐喻句都需要比主系表结构的句子动用更多的认知资源。研究结果支持隐喻加工的全脑说和分级凸显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