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人文纪录片以影像化的表达方式,向受众述说历史,向人类传递情怀。自20世纪以来,历史人文纪录片有过蓬勃的发展,也遇过短暂的停滞。在这个螺旋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人文纪录片吐故纳新,抛掉陈旧的制作形式,将电影化的叙事和传播手段融入自身,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移动终端的升级,传统的大型摄录设备逐渐被便携的轻量化终端替代。以往只存在于电视台等官方媒体手中的影视创作能力得以“下放”,越来越多的影视爱好者通过自己手中的智能终端进行拍摄。乘着这股创作东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芽并迅速成长,平民创作者纷纷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作内容。由此,以记录个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Vlog开始流行。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内容融入Vlog,或者说用Vlog的制作模式去拍摄历史人文纪录片,是笔者将历史人文纪录片和Vlog相融合实现的创新性表达。从纪录片的角度看,Vlog的制作模式具备对时间的分级建构、对空间的内外关联以及对创作主体的个性化表达等特点。除此之外,Vlog还具备剪辑节奏快、传播渠道广等优势。对Vlog拍摄、剪辑及传播特点的引入,可以创新纪录片的制作模式,激发纪录片的内生动力。从Vlog的角度看,历史人文纪录片具备对厚重历史的再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对文史情怀的传达等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引入,可以丰富Vlog的拍摄内容,拓展Vlog的受众群体。本文以毕业设计作品《寻找冯友兰》为例,结合笔者自身对历史人文纪录片和Vlog的创作经验,对互联网迭代和移动终端升级背景下历史人文题材的Vlog视频的创作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背景、意义、创新点等角度出发,对Vlog的研究现状进行理论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对Vlog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梳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探讨历史人文纪录片和Vlog两种视频制作模式对影视叙事时间的不同建构方式。第四部分探讨历史人文纪录片和Vlog两种视频制作模式对影视叙事空间的不同建构方式。第五部分以叙事作品的叙述流程为基础,探讨历史人文纪录片和Vlog两种视频制作模式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毕业作品的拍摄及本文的写作,笔者希望能对Vlog及纪录片行业提供一些有益于其发展的参考。